董氏奇穴穴位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一一部位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论阴掌(掌心)及阳掌(掌背)皆属之,「董氏正经奇穴学」原载廿七个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几个穴位组成,因此总计有五十二个穴点之多,这些穴道与大陆所传「廿八手针点」之位置与功效均不相同,董师能在手指上研究发现这些穴道确属不易。
这些穴道,均有其独特疗效,唯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师常用,原书未载,而个人加以补充者,当属更多)着实令一般人及初学者,不易寻找正确穴位。其实手指部位之穴道,分布颇有规律,以下爰就几点找穴方法加以说明,以便寻找应用。
⑴阴掌五线--阴掌指三阴所经之掌心而言,靠大指侧称为「外侧」,靠小指侧称为「内侧」,以下不论阴阳掌皆如此称之,试以中央线为C线,外侧(近大指侧)黑白肉际为A线,A与C之中央线为B线,内侧(近小指侧)黑白肉际,为E线,E与C之中央线为D线,了解此五线之分布位置,对于寻找阴掌手指部位之穴位,关系甚为重要(见图一)。
⑵阳掌三线──手指阳掌部位之奇穴分布较阴掌简单,仅呈三线分列,即外侧(近小指之骨侧,简怯小侧,或称尺侧),内侧(近大指之掌侧,简称大侧,或称桡侧)及中央,内外两侧均贴靠骨缘下针,中央则刺以皮下针(见图二)。
⑶四项分点──依穴道之位置,不论阴阳掌,其分布不外下列四项:
1.一穴(二分点法)-在两指纹间仅有一穴者,概以中点(即1/2处)取穴(如中间穴)
2.二穴(三分点法)-两指纹间若有二穴,则以两指节间距帷之1/3处各取一穴(如木穴)(有少数例外,如大间、小间)
3.三穴(四分点法)-两指节间若有三穴,则先就两指纹之中点取穴,再以此中点穴距两边之中点各取一穴(整甚而言即两指间之四分之一处各取一穴)。
4.五穴(六分点法)-连续五穴之穴位不多,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应用之机会则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时先取上指纹与下指纹前之骨头前缘之中点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纹各1/3处取一穴计五穴(整体而言,即于其间画分六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按:五虎穴取穴并非在二纹之间,已如前述,取穴宜特别注意。
以上为手指部位寻穴规律,是寻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则,若能熟记上项原则,那么寻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会困难,而且是极为容易的。
【大间穴】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具特效)、眼角痛、睪丸痛。
取穴:平卧或正坐、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原理及应用发挥:
1.食指属大肠经,透过肝与大肠通,本穴能治肝经之病变,基于手躯顺对法,治小肠气、疝气、睪丸痛甚效。通过手躯逆对能治眼角痛(二间穴、三间穴能治眼痛,其理相近)。
2.董师认为本穴作用于心,故能治心脏病,董师凡能治心脏病之穴位,亦能治膝盖痛。以下皆同此。
3.除治上述病外,尚能治睪丸炎及腮腺炎(原理见2.)也可治对侧手指麻木。
4.「手术」之针一、二分治心脏病变,针二、三分治小肠病疝气及膝痛,这说明针浅治近,针深治远,其它穴都可以此类推,十四经穴亦同此理详见前述总论部份。
【小间穴】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肠炎。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
原理及应用:
1.本穴在食指大肠经边,能治肠炎、大肠与肺表里,故能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还能治支气管扩张。
2.透过「大肠与肝通」,能治小肠气、疝气、眼角痛,其对应运用关系同大间穴。
3.本穴还能治心悸及膝盖痛。
4.本穴针浅治心肺病,针深治较远、治小肠气、疝气、膝痛。以下各穴类推。
【浮间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
原理及应用:
1.透过肝与大肠通及手躯顺对,可以治疗疝气、尿道炎、小肠气。
2.透过本经主治及手足阳明通,能治牙痛与胃痛。
3.所谓禁忌双手取穴,原意在尽量少取穴,减轻进针痛楚,一般可采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两边皆病,男左女右为主。据经验本穴双手取穴并无大碍。
【外间穴】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
原理及应用:
1.透过「肝与大肠通」及「手躯顺对」,故能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
2.通过本经循行「手足阳明同名经相通」之理,治牙痛(亦有手躯逆对之意)胃痛。
【中间穴】
主治: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是穴。
原理及应用:
1.上述之大间、小间、外间、浮间、中间等穴均忌双手取穴,一般而言,单手取穴,以男左女右为准则。
2.上述诸穴为治疝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
3.依据董氏对应针法(见附三)第四种之「手躯顺对法」之手指与阴部相对,董氏以五个「间」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