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董氏奇穴讲座.ppt

发布:2017-09-08约3.82千字共2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董氏奇穴针灸学讲座 安徽省中医院 孟超 前言 董氏奇穴针灸学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方法,它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传统针刺治疗方法有较大的不同。董氏奇穴非一方一法,一穴一术,乃是自成体系的针灸流派.它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发展而来。形成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来以口授心传的方式继承,不著文字,不传外姓。 董其昌(师):十代传人,幼承庭训,绍衍祖学,并打破成规,开门授徒。1973年辑成《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于世。 杨维杰(徒):经数十年临证,潜心研究,继承发展,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董氏奇穴的理论日臻完善。逐渐引起业界同道的广泛注意。 董氏奇穴之穴位 董氏奇穴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在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主要可分为十二部分。指部【一一部位】,手掌部【二二部位】,小臂【三三部位】,大臂【四四部位】,足趾【五五部位】,足掌【六六部位】,小腿【七七部位】,大腿【八八部位】,耳朵【九九部位】,头面【十十部位】,【前胸部位】,【后背部位】。 董氏奇穴之命名 董氏虽然创见奇穴甚多,但从无一穴以自己姓名命名。 以部位命名:正筋,灵骨,肩中,侧三里 以五行命名:木穴,水金,木火,土水 以脏象命名:妇科穴,脾肿穴,肝门穴 部位和效用命名:手解,指肾 穴位之数字命名:三重,五岭,七星等。 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针灸学对藏象理论、经络理论、脾胃学说、五行学说均有独到的发挥。在继承这些传统中医理论的同时,还引入了以下几个理论学说。 1.脏腑别通论 2.病象理论 3.整体局部全息观 脏腑别通 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董氏奇穴针灸在继承传统中医脏象、经络理论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个传统中医极少运用脏腑别通的理论。该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董氏在此基础上补充了心包与胃相通。 脏腑别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行而来,实乃脏腑之气化相通。此原理在董氏奇穴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例如:“三通穴”(既:通天、通关、通山三穴),位于胆经之上而为治疗心脏疾患的特效之穴;“中白穴”位于三焦经之上而用于治疗肾虚腰痛效果显著;“木穴”位于大肠经之上,在治疗肝火旺盛方面有特效。“火包穴”在胃经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绞痛特效。 。 病象理论 所谓“病象”,即身体内部病变表现于外的现象,如瘀斑、瘀点、斑块样色素沉着、局部疼痛、压痛等。董氏奇穴针灸学提倡诊病首看掌诊,次看面诊,再看局部的三步诊法。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使用,以查病象,定其治疗穴位。即于体表异常颜色、异常感觉、异常形态、异常疼痛或压痛处进针。 病象理论在传统针灸学里也有所应用。如脉诊法、舌诊法、“阿是”穴即是最好的例子。由此可见,二者理相同而法有别。 整体局部全息观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应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因此有了掌针,眼针,耳针,足针,头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氏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氏虽然将全身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个部位均可治疗全身疾病。 例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次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董氏原治全身骨肿。按此五穴的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身意味,五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一,三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脚跟痛。 【体应全息】针法应用 一 以骨治骨 以骨刺股相当于古法的刺骨法,此一刺法之要有二: 一是进针抵骨 二是贴骨进针 例如:灵骨贴骨治疗坐骨神经痛,脚跟痛。 太冲贴骨治疗手脚痛,膝痛。 二 以筋治筋 以筋治筋相当于古法之刺筋法。此一刺法之要有二: 一 刺在筋上 二 刺在筋旁 例如:董氏奇穴之【正筋】在足跟健上,刺入筋中,治疗颈项强直及其疼痛效果不错 以脉治脉 以脉治脉相当于古法之刺脉法,此一刺法之要亦有两种: 一 刺络出血,即刺血疗法 二 刺入至大血管(动脉)旁,不伤血管不出血,紧贴血管治血管之病。 例如:哑门刺血治疗失语,委中刺血治疗后头痛,颈项腰背痛。肘弯刺血治疗五十肩。太渊治疗各种血脉之病。火硬穴下有太冲脉经过,亦可治疗血脉病。 以肉治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