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吉林省延边二中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延边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72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28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题,37小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72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小题,每小题2分,共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1
A. 中国古代耕犁技术的萌芽
B. 江东地区曲辕犁的结构变
C. 西北地区已经使用耕犁技术
D. 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
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
A. 耧车 B. 翻车 C. 筒车 D. 风力水车[
3.下面是一份关于中国历代江南地区人口数量的统计表。该表反映了
A. 人口南迁使北方经济急剧衰退 B. 明初是江南人口发展的最高峰
C. 唐朝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转折点 D. 经济格局变化促进人口的增长
4.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 规模大,分工极细 B.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 形成了雇用和被雇用的劳资关系 D. 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5.下列明清时期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当时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A.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B.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
C. 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D.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6.“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桑蚕也。”这句话反映的现象是
A. 棉布保暖性好,可以御寒 B. 棉布因其实用性广为流行
C. 棉布完全取代了丝织品的地位 D. 棉布功劳大于丝织品
7.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由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以推知
A.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 清朝时期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C. 清朝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 D. 政府放松了对外贸易的监管
8.河南大学历史系魏千志教授在《□□史概论》中写道:“四乡村保,相距120里,所在聚而成集,奇日、偶日各异。其期趁集者,多逾千人,少亦数百。”材料所反映的内容应该是:
A. 秦汉都市经济状况 B. 魏晋市镇开始形成
C. 唐宋夜市繁荣景象 D. 明清草市经营情况
9.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土总数的1.88%。这一现象反映了
A. 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 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 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 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10.1757年,乾隆降旨限定广州一口通商,并从乾隆中期开始,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该政策
A. 旨在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 B. 养成了国民的妄自尊大心理
C. 客观上迟滞了近代化起步 D. 成为近代列强侵华的导火索
11.清朝乾隆皇帝拒绝英国使臣马戛尔请求“开放更多口岸,实现中英直接通商贸易”的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朝拒绝开放从本质上反映了
A. 中英贸易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B. 中英贸易威胁国家边境安全
C. 中国经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D. 以中国为中心的保守世界观
12.商鞅曾说:“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这段话体现的思想
A. 是维护土地公有制的客观反映 B. 导致当时农工商业比例失调
C. 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D. 阻碍了当时经济因素的成长
13.据统计,1600—1609年,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的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为22430匹和15000匹,而从1640—1649年,两地毛纺布年均产量分别降为11450匹和3000匹。与同时期的英、法比较,意大利威尼斯和米兰毛纺布产量下降的原因是
A. 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B. 意大利经济发展缓慢
C. 金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 D. 英法重视技术的革新
14.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懦略在《西方问答》一书中介绍道:“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