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泊船瓜洲》教案..doc

发布:2017-01-07约2.68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泊 船 瓜 洲》教 案 一、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是全日制聋校语文第十六册中一篇课文《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王安石应召自江宁赴京任翰林学士,途经京口而作。末句感慨仕途多险,前途未测,表示的是再次赴京荣遇之际,对仕途没有足够信心之时,所有的乡情诗意。当然,对于聋生而言,这一点可以不必深究。如果从诗的字面上看,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思乡诗。全诗的大意是: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聋哑学生已学过一些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他们已积累了很多古诗,有唐朝诗人李白的《朝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绝句》,还有《春晓》《蚕妇》《锄禾》《咏鹅》。这为以诗读诗、以诗学诗、以诗悟诗、创设诗韵课堂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结合画面、音乐、想象江南春的美景,揣摩作者用“绿”的精妙,反衬作者的思乡之情。 3、通过意境的创设、书写作者的心声、拓展资料的展示,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顺势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通过想象江南春美景、书写作者的心声、背景的资料拓展来体会作者深深地思乡情怀;释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用意是本课的难点。 五、教学准备 制作好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诗词,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 六、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引入诗境。 1、引导聋生回忆学过的“古诗”,师生对背,引导聋生进入诗的课堂。 2、对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一句时,问聋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3、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看看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王安石 宋 4、理解“泊”及题目意思(在瓜洲停船靠岸) 【设计意图:“聋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聋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师生一齐背诵古诗,唤起聋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聋生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 jiàn),钟山只隔数(shù shǔ)重(zhòng chó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ái huán)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4、指导聋生边打手语边朗读,做到手语规范流畅,读出诗的节奏。(指导聋生学会手语) 【设计意图: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聋生读准、读通。手语是聋哑聋生的母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尊重重听聋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兼顾部分听力好的聋生学习需要,这样各取所需,因类施教,便于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三、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很用功。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三人小组先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可以把你不懂的写在学习卡片上。 2、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法,试着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5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3、结合注释,自解诗意,同桌可相互交流。   4、同学们有哪些问题是在小组里未能解决的,现在提出来大家一起研究研究吧! 5、聋生提出问题,指名另外的同学回答,答不出时老师解难。 预设一:京口、瓜洲及钟山三地的关系。(播放课件) 6、小结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自读诗句,观察画面,感悟诗意。既可以以画表示诗意,也可说说诗意,使古诗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串讲教学模式,而为愉悦的自学自悟活动。以聋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代替教师讲解、分析,以聋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聋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四、想意悟境,入境悟情。 1、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句话?为什么喜欢这句?   重点品析“春风又绿江南岸”引导聋生理解这句诗歌讲了些什么?再引导聋生描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情境。 2、想不想欣赏一下作者的故乡江南的美丽景色?(播放江南美景课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