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资源昆虫学实验讲义.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 昆虫的采集
一、目的要求:
要求同学能学会采集昆虫标本的一般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80%敌敌畏乳油、毒瓶、采集袋、捕虫网,大小指形管、标签、小刀、小铲、镊子、扩大镜。
三、方法
初学采集昆虫时,往往无从下手,跑了一天也采集不到多少种昆虫,或只能采到易采的,不易采的会漏掉,要学会运用一般的采集方法。
(一)观察法:采集昆虫时,首先要找到昆虫的生活场所,因此,要随时用耳听、目看。如蝉、蝈蝈凭发出的声音找到它。有的有踪迹,凡经常有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的植物叶片上常有被啃食过食迹,地上留有吃过食物后排泄的粪便。蛀干害虫,可见有排粪孔,排出粪便及食物碎屑。
(二)搜索法:依据观察法,已经看到昆虫存在的迹象,但有时采不到,或是因虫体较小不易找到,这时,便可用搜索的方法。在发现虫子存在迹象附近的植物上、砖石下、泥土中、腐烂植物下、树皮上、树洞中、动物的尸体下、粪便下,以及昆虫可能栖息的地方,可以搜索到很多类的昆虫,如泥土中可采到蛴螬,树干内有天牛幼虫。
(三)击落法:震击是很好的采集方法,是根据许多昆虫有假死性的特点,猛然震击寄主植物,使其自行落下采到它们。有些昆虫虽无假死性,但趁早上或晚上温度较低,昆虫不甚活动,或当昆虫专心取食时,趁其不备,猛然震动寄主植物,也会被击落下来,有的经震击会暴露目标。
(四)引诱法:如灯光诱虫、马粪诱是常用方法之一。
(五)网捕法:是采集时最普通而常用的方法。捕捉飞翔中或停止的昆虫,下网的迅速程度,要视所捕昆虫的动态而定,然后用网迎头一兜,急将网口转折过来,使网底叠到网口上方,入网昆虫便不会跑掉。昆虫既经采入网中,便可用一只手握住网底上方。另一只手揭开毒瓶盖,将毒瓶送入网底,使所采到的昆虫进入瓶中,随即将毒瓶口紧贴网袋取出,盖上瓶盖,毒死后装入三角包中,写好标签。
(六)采集时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一般白天活动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有些喜夜间活动的昆虫,就必须在太阳下山后或太阳初升前才能采到,因此有些昆虫只有在它活动的时间才容易被发现。在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大,在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蛰伏不动,便不易采到它们。
(七)采集昆虫的注意事项:首先采集时不要只采成虫,如果遇到昆虫的卵、幼虫、蛹,必须全部采集。一般采集时常把个体较小、形态丑陋、不易采到的单个标本,或在野外粗放观察似乎是同一类的,或目前并不严重危害的昆虫忽略掉,这是采集昆虫时应特别小心的,这些昆虫不但在分类上很有价值,并且有时其中一些种类的昆虫可能转变为严重危害的甚至成灾的类群。
扩大采集调查昆虫的深度十分重要。这就要求采集调查人员,既要从数量上着眼,又要在质量上下功夫。采集到昆虫后,最好能当时就进行仔细观察,并对其生活习性、寄主、环境场所进行记载和分析,这样不但能积累丰富的采集经验,并且能增加鉴别昆虫种类的能力。
外出采集,应随身携带记录本,凡能观察到的事项,都要按照要求记录下来,采集地点、时间、日期、采集人、寄主。
昆虫身体上的附肢、足、翅和触角等极易损坏,应格外加以保护,不要破坏了这些鉴别种类时必须的特征。
思考题:常用采集昆虫标本的方法有哪几种?
实验二 昆虫的外部形态
一、目的与内容
1、识别并掌握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2、识别并掌握昆虫的口器、足、触角、翅的构造和类型。
二、材料和用具
蝗虫、蝼蛄、蝽象、叩头虫、步行虫、金龟子、水龟虫、螳螂、家蝇、龙虱、毒蛾、蝶类、雄芫菁、瓢虫、蝉等成虫标本(干制或液浸)
虹吸式口器和各类足、触角和翅的连锁器等玻片标本及有关挂图。
双目立体显微镜、手持扩大镜、小镊子、解剖针、培养皿。
三、实验步骤和方法
1、昆虫体躯的基本结构
取一头蝗虫,详细观察其体躯,分为头、胸、腹三个明显的体段。头部分节现象已消失,其上具一对触角,一对复眼、三个单眼和取食用的口器。胸部分三节,即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节具有一对足,中、后胸各具一对翅。腹部10节,胸末有外生殖器和尾须;腹部1-8节各具有一对气门。听器位于第一腹节两侧。
2、口器的构造及类型
(1) 咀嚼式口器:将上面观察的蝗虫头部取下,观察咀嚼式口器,认清上唇、上颚、下唇、舌。
A)然后用小镊子轻轻掀起上唇,并沿着唇基取下。
B)取下上唇之后,即露出上颚,先后取下,仔细观察其切区和磨区。
C)小心取下下唇,仔细观察下唇由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部分,观察下唇须分布情况。
D)取下唇之后,就露出下颚,小心取下并观察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由几节组成。
E)取下上、下唇和上、下颚之后,中央留下的一个囊状物,即舌。
(2) 刺吸式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