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用钱摘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零 用 钱
常州市北环路小学 史文新
一、活动准备
1、课题选择:
每天放学时,我总是看到学校门口的杂货店、小吃摊热闹非凡,店门摊前围满了各年级的学生,我就想,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哪一个学生身上没有一、两毛钱呢?而这些学生到底有多少钱呢?他们的钱是哪儿来?都用在了哪些地方呢?老师是否可以给予那些乱花钱的学生以一定的指导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使我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那些乱花钱的学生。同时,我也觉得这活动接近孩子,贴近他们的生活,具有现实意义与教育意义。因此,我们三年级的老师认为可以就“零用钱”展开一次大讨论,搞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摘自邹佳凝学生的《日记》
今天,我在老师的帮助下,上网搜索了关于零用钱的资料,我很想知道外国小朋友是否有零用钱,于是,我就用“百度”进行搜索,结果找到了许多资料,下面就是资料的摘录:
在美国,712岁以后就得给父母的庭院剪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收割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家铲积雪等。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再多的苦也值得。父母如果溺爱孩子,是最糟糕的事。不少高中、大学生在假期中打工,自己赚学费,一些学生更是半工半读。如自己挣来的钱不够,须向父母要学费或旅费时,还要写下借据。
日本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许多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学好功课的同时,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零用钱。
在法国某地52%的孩子把自己的零花钱全部存起来,24%的孩子花掉一半。1983年法国某工商信贷银行给13~18岁的孩子开储蓄户头,一年内便接受了25000个储户,银行职员们在同这些小顾客打交道时惊奇地发现,他们对自己的收支计算得非常精确。
中国城市的孩子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一般每周有1~10元,中国学生 18岁以后大多难以独立,学费靠父母,甚至零花钱也靠父母。
同学们,你们看了我这份资料有什么想法呢?赶快告诉我噢!
――摘自绍嫣婷学生的《日记》
3、第三阶段:制作调查表,调查同学、长辈、或他人。
采访、调查,学生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于是,我们让学生去班级、学校、社会去调查,访问。首先我们由每班的副班主任教会学生做调查表,再由学生自己去采访、调查。下面是学生制作的访谈表与调查表: 访 谈 表
课题题目:零花钱 访问者: 访问日期: 被访问者: 工作单位: 地点: 访问方式(电话、书信、面对面) 访问主题 访问记录: 结论:(专家意见、建议) 被访者签名:
零用钱抽样调查表 单位:元
日期
姓名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总计
在这次采访、调查过程中,许多学生写下了自己的访问日记:
以前我是个性格内向、胆小的女孩。记得第一次去采访高年级同学时,我心里很害怕,走在校园里,心里开始打退堂鼓:“算了吧!以后再说吧!”可转念一想:“如果我不去采访如何得到第一手资料呢,采访不就是问几句话嘛?我到底害怕什么呢?”这样一想,我就再也不害怕了。于是我鼓起勇气,上前采访了一位五年级的姐姐,没想到大姐姐很热情,也很有礼貌,耐心地回答了我提出的各种问题。第一次采访成功了,我高兴地举起右手,握着拳头,大声喊了一句“耶!”我成功地访问了一位大同学。就这样,我又访问其他不同年级的学生共12人。这次采访,我不仅了解到同学们对零花钱的看法,而且也学会了与人交往要大大方方,不害羞。
——摘自黄意婷同学的《日记》
4、第四阶段:体验感受,自己去挣零用钱。
有一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是实践。我们一直恪守这样的准则: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我们要让学生:从“我需要……”进入“我想要……”直至“我能够……”最后“我将这样做……”的境界。本着这样的宗旨,我们自用星期日的时间,以小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自己在家庭,或去社会挣钱。
有一位同学写到:“等了一上午,也没有一个人来擦皮鞋。正当我垂头丧气的时候,一只脚黑乎乎的脚搁到了我的凳子上。我心里一阵高兴,忙认真地擦起来。“小朋友,多少钱?”擦好后叔叔问道,“5角钱。”我说,声音真耳熟,我抬头一看,原来是爸爸,我高兴地说:“爸爸,你怎么来了?”爸爸笑着说:“我来看看你今天有没有收获。正好见你无精打采的模样,就把脚放上来让你擦罗!怎么样,挣钱容易吧?”我气鼓鼓地说:“太难挣了!”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