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PDF

发布:2017-05-08约1.18万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 王 思 斌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40年来基本上是由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社会工作的经验与不足, 指出改革以来社会工作及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迅速发展是体制改革推动的必然结果。文章认 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社会工作应采取政府与社会责任共担的模式;同时, 中国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着本土化与创新的双重任务。 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已经起步,为理性地推进我国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的发 展,有必要对以往的经验和今后的发展取向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 一、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及经验积累 在谈及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教育时,首先要清楚我们以往的积累是什么, 面对的现实是什么,以及这些积累对进一步发展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谈到积累,我们不可能追溯太久,本文所指的是1949年以来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而 现状是指改革以来变化着的国情。 40 多年来中国社会的积累是什么?姑妄言之,是由政府负责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 模式。所谓政府负责是指:第一,几乎所有福利性、服务性、公益性的活动都是由政府负责 和推行的。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动用行政力量,由政府通过行政化的单位和群众团 体向群众提供服务。行政管理构架承担了大量的社会工作服务职能 (雷洁琼,1994:430; 卢谋华,1991:82-83)。第二,几乎所有资源都由政府提供。不管是生活必需品,还是就业 机会,基本上由政府进行分派。生活服务也由单位或准行政机构帮助解决。所谓非专业化至 少包含两重含义:第一,以往实际社会工作者并不是一种专门的职业。这里有两个事实:第 一个事实是那些被人们熟知的社会工作概念实际上指的是本职工作之外的福利性、公益性助 人活动,而一旦人们把这种助人活动当作其本职工作时,对他来说就不再是社会工作了。第 二个事实是那些实际上主要从事社会工作的职业人员基本上是以行政干部和准行政干部的 身份出现的。非专业化的另一个含义是,从事实际社会工作的人大多没有受过社会工作所要 求的较系统的专门训练,或者说以往我们缺乏这种专门性训练。不管实际社会工作者,还是 在本职工作之外的助人者,大多不具有专业社会工作的知识背景。 这种行政性、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是有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基础的,或者说,它有自己 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支撑条件。 社会政治支撑条件是社会主义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社会政治结构框架。1949年以后, 整个国家被高度组织起来,形成以单位制为特征的集中计划管理体制 (路风,1989:72-74)。 政府在社会运行中居于绝对的支配地位,社会少有发育。这样,全社会在政府动员和统领下 运行,政府掌握了至上的权力,也就包揽了几乎全部责任,包括为社会成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的责任。强有力的行政体系为社会管理和实际上的社会工作提供了组织运行的条件。在这一 过程中,政府采用行政的手段、社会动员的方式并借助思想工作解决各类问题 (孙立平等, 1994:51-52)。 经济支撑条件是与强有力的集中计划管理体制相应的公有制。通过支撑全民所有制和 集体所有制,政府牢牢地掌握了国家的经济资源及资源分配权。基金会之类社会团体的缺乏 也使社会服务只能将获取经济支持的希望寄托于政府,而大多处于各类组织之中的社会成员 的需要则由单位的财政预算统筹解决。这样,公有制经济成为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和为民众排 忧解难的后盾。 文化支撑文化有两个基点。其一是40 多年来由政府提倡、并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集体 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对政府部门和各级各类干部来说,它曾成为其职业活动的最 高信条;对一般民众而言,它也成为一种观念上的时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集体主义”、 “为人民服务”是“高尚”的代名词,并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文化支撑的第二个基点则 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即以崇德尚礼的家族集团主义为核心的儒家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在20 世纪几遭抑扬,至今仍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在熟人社区中),并在人们之间相互服务的过 程中得到具体体现。 不能否认,这种行政性的、非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第一,它对社会 上最困难的那部分人的生活和安全起到了基本的保障作用。政府通过行政体系和行政手段将 照顾和保护最困难的人的任务交给基层行政和准行政组织,并纳入它们的本职工作,从而使 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及孤儿获取基本的保障。第二,解决了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中国,与社会落后和不发达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大多是在政府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