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业教育衔接视角下“四双”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中高职业教育衔接视角下“四双”人才培养的模式的研究
提要:职业教育发展一直是中国重点策略,会计学专业是中高等职业教育中重点培养的专业,其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还是集中在一贯制、对口招生和“三二”模式,文章通过层层分析中高职衔接视角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等衔接问题,提出了会计学专业“四双”人才培齐模式,如“一个”准确定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两个”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校企双评价体系等。
关键词: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刘斌(1974-),女,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学、公共经济管理;栗泽武(1988-),男,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会计学、成本管理与纳税筹划。(江西南昌 330038)
本文系2011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四双”人才培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1ZD020)阶段性研究成果,该成果得到国家留学基佥资助。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一直就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做为国家重点策略之一,并围绕着职业教育颁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规范,如200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年的《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等。特别在2011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特别指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同时“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和重视下,职业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2013年8月6日,教育部发布了《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2012年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普通高中13509所,占总数的51.62%,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2663所,占总数的49.38%;高职院校1280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1129所,数量基本相当,已呈现出各占半壁江山的局面。
职业教育学校的日益增多,对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视角下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为职业教育持续发展提供基石,也符合国家对促进就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希望,
一、会计学专业中高职衔接模式
我国中高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都体现了“产业”“职业”双性的特征,从现有的中职目录19个专业大类,第三产业涉及的医药卫生、财经商贸等专业占的比重最大,为52%以上;而在高职专业目录中,第三产业涉及的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等专业比重也高达48.4%,可见,会计学专业是第三产业和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专业。
今年来,我国实施的职教改革方案,为会计学专业中职毕业生的就业和升学提供多种途径和模式: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高职学院可以直接选拔初中毕业生,通过“3+2”(学籍或课程安排上是前三年按中职管理,后两年按高职管理)或“2+3”(学籍或课程安排上是前两年按中职管理,后三年按高职管理),五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高职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证书,该模式的优点:时间长,能充分规划五年课程体系,避免会计专业课程的重复设置;缺点:没有充分考虑分流和淘汰制度,一旦选定了会计专业,以后就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自由调整。
(二)“对口招生”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应届和历届毕业生通过数学、语文、英语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考试,升入相应对口的高职学院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该模式优点:重视文化理论课程和会计学专业技能课程双项考核,打破了中高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缺点:高职学院可能面临中职毕业生和普高毕业生混合编班带来的教学和管理困扰。
(三)“三二”模式
一所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的高职学院对应几所同样开设了会计学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自主选拔中职优秀毕业生,升入高职学院会计专业学习,成绩合格者颁发高职毕业证书。该模式优点:能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充分运用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的优秀资源;缺点:中高职业教育缺乏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等环节的普遍协调性。
二、中高职衔接视角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过程应该根据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在从中等职业教育转换到高等职业教育过程中,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出现了以下衔接问题:
(一)培养目标衔接问题
2009年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重点放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