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的文化根源原生态民族丛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外来物种入侵的文化根源
杨成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6)
摘要: 外来物种的入侵,不仅与生物的自身属性有关,还与民族文化的运行直接相关联,有时甚至比生物属性的关系更为主要。本文通过多个案研究分析外来物种的入侵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没有这些民族文化运行的“保驾护航”,外来物种的入侵就很难存活和泛滥成灾。我们只有改变一些民族文化的陋习,防止外来物种入侵的根源才能彻底杜绝,保护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也才能落到实处。
关键词: 外来物种; 入侵; 民族文化
一、前言
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必然要牵动生物物种的流动。这样的物种流动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携带,都会导致外来物种进入异地。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不仅为物种的流动提供了跳板,而且也在为这些外来物种提供在新环境中着生成活的“摇篮”。但仅有这样的助推作用,外来物种还不一定能在异地成活,更不会轻而易举地就造成了生物污染灾难。原因在于,来自异地的生物物种,无论进入什么样的新环境都得度过再适应的难关,得与新生存区域的已有生物展开剧烈的种间斗争,才能为自己赢得生存的机遇。这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过程,仅就表面的观察要判断哪些物种容易度过再适应的难关,哪些物种不容易适应新环境,目前还没有规律性的总结,因而只能具体物种具体分析。
二、桉树的引入与民族文化运行
就笔者在各田野点搜集到的资料表明,外来物种度过再适应难关的条件需求,会表现得千差万别。有的物种忍受不了剧烈的降温;有的物种不能忍受干旱;而有的物种仅仅是因为没有合适的昆虫授粉,就难以顺利繁殖,因而度过再适应难关只是一个概略性的表述,具体到不同的生物,再适应的具体内容会各不相同。
如果就我国公布的16种污染物种来看,其间到是存在着某种共性。一方面,这些外来物种绝大部分属于温暖潮湿地区的物种;另一方面,这些物种在原生地都
——————————————
[作者简介]:杨成(1976-),男,苗族,贵州天柱人,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史,三农问题等。
有众多的天敌;最后这些物种在原生地所占据的生态位相对稳定,他们只能靠自身旺盛的生命力才能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也正因为它们生长旺盛,前些年出于提高生产力的需要,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也才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些外来物种的引进中去。然而相比之下,我国境内的大多数地区很难满足这些外来物种的生存条件,以至于引种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充当“保姆”的过程,而且这些外来物种成灾正是靠相关民族文化充当了“保姆”,成为危害我国生态安全的罪魁祸首。
桉树的原生地是澳大利亚东部沿海的温暖湿润地带。在这一区域内,降雨量大,大气潮湿,阳光充足,因而桉树在原生地生长极为迅速。可是由于地貌结构的关系,在澳大利亚不存在我国经常遭逢的季风吹拂,并且当地气温的季节性升降主要受制于日光的照射,因而升温和降温都极为平缓。不象我国那样一次强烈的寒潮或者台风,都会导致地表十度以上的剧烈升温和降温,以至于单看气象台的气候常数记录,好像我国南方和西南地区与澳大利亚的东部沿海的气候相差不大,引种桉树应当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事实上恰好相反。因为桉树在原产地从未遭受过剧烈的升温和降温,因而在温度剧变的情况下,桉树缺乏抗风险的适应能力。桉树引进到中国西南后,在夏季桉树的萌发生长完全不成问题,如果种植的当年寒潮发生次数少和强度不是很大的话,那么桉树苗就能安全越冬,并能顺利地长大。但是如果遇上了一次剧烈的寒潮降温,即使长到了四五年的桉树也有可能被连片冻死,而这一点也正好是引种的科研部门所始料未及的。这样一种变化,在引种桉树之初,一直困扰着我国的科研人员。为了帮助桉树获得抗剧烈降温的再适应能力,当时能想到的办法都用尽了。从温室培育到寻找避风处定植苗木,再到种植其它本地物种为桉树避寒等等都逐一试过,但成效一直不理想。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漫长时间后,桉树自身才逐步获得了抵御剧烈降温的适应能力,桉树最终才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形成群落[1]。
然而再适应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在桉树已经连片成林后,上世纪80-90年代的几次剧烈降温,同样对已经成林的桉树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981年的剧烈降温,就曾经导致云南北部地区连片桉树林冻死,就连直径超过30cm以上的桉树也被冻死。这充分表明,桉树其实还没有适应中国的剧烈降温的自然背景。可是由于桉树的经济价值大,生长迅速,云南、贵州、广西三省的科研人员几乎是百折不挠,死了再重栽,一种桉树不行,再换另一种,经过了多次反复的努力,桉树的连片成林才成为事实。在整个漫长的科研过程中,所有的科研人员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为一种污染物种充当“保姆”,并且动用了一切技术手段,才培育了一个我国西南地区本地物种的“杀手”。
桉树生长迅速,积材量高,同时能合成桉树油,这就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