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套卷]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doc

发布:2017-06-04约4.7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第一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高 二 地 理 科 (文)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纸和答题卡,试题自己保留。 第I卷 (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纸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清楚。请认真核准考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因素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开发早期的限制因素转变为现在有利因素的是 A.稠密的水系 B.黏重的土壤 C.便利的交通 D.平坦的地形 2.我国西双版纳的傣家竹楼采用高角式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寒冷干燥 B.地表崎岖不平 C.风俗习惯 D.气候湿热 下表为20世纪下半叶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据此回答3—5题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速度(平方千米/年) 1560 2100 2460 3.表中显示我国的土地沙化速度变化是 A.逐渐变慢 B.逐渐加快 C.变化不明显 D.无法判断 4.表中显示我国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西北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B.南方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出现沙化 C.长江中上游地区毁林现象严重 D.华北地区土地盐碱化面积扩大 5.为了控制强沙尘暴次数增多趋势,应采取的措施是 A.开采地下水灌溉,变沙地为耕地和草地 B.在农牧交错地带,逐步推进退耕还草 C.在干旱地区减少耕地,扩大牧场载畜量 D.在干旱地区禁止任何经济活动的开展,以保护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 《国土资源“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建成“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初步形成“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的国土资源管理运行体系。由此可见3S技术将在今后国土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此回答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GI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②RS技术是地图的延伸 ③GPS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三维坐标 ④GPS技术可分别处理RS技术和GIS技术提供的图像和数据 A.①② B.①③C.③④ D.②④ .遥感技术可应用的领域有 ①人口普查 ②森林火灾监测 ③矿产资源勘探④确定考察地点海拔 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湿地,有“北大荒”之称。经过多年开垦,“北大荒” 变成 “北大仓” 。据此完成 题。 8. 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是 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环境质量 消纳一切来自自然和人为的污染 能大量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A.B.C.D. 9.目前国家已禁止围垦三江平原的沼泽荒地,主要原因是 A.粮食生产过剩 B.保护湿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C.劳动力缺乏 D.转向煤炭、石油等矿产资源的开发 亚马孙河流域分布着面积很广的热带雨林,据此回答完成 题。 .亚马孙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原因是热带雨林能够 A.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B.促进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C.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生物资源D.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当前造成亚马孙雨林毁坏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人口增长和贫困——根本原因 ②世界木材的需求量上升——根本原因 ③过度的迁移农业、开辟大型农场和牧场——直接原因 ④商业性伐木、采矿、修路、城镇建设——直接原因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亚马孙雨林对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通过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B.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滞蓄大量降水 C.亚马孙雨林所涵养的水量约占地表淡水总量的50% D.亚马孙雨林的降水量绝大部分是自身产生的 1.亚马孙地区大规模开发计划引起国际社会的担忧,是因为 A.雨林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共有的财产B.雨林对人类生存的全球环境至关重要 C.人类会失去主要的硬木来源D.雨林是人类医学的宝库 4. 对于亚马孙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是 A.一边开发,一边保护B.首先开发,再做保护 C.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D.禁止人类在林区的任何活动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下图是山西某地煤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