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doc

发布:2017-01-03约2.54万字共2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小麦丰产优质高效生产的品种选用、种子处理、整地播种、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等配套栽培技术规范。 2 术语和定义 2.1 灌区 河南省小麦生产水平较高,是我省小麦的高产区。 2.2 高产 亩产量在500公斤以上。 2.3 优质 种植的强筋或中筋小麦品种,其品质指标应达到国家标准。 2.4 高效 与常规技术相比,产量提高5%以上,生产成本不增加或有所降低。 3 产地要求 地势平坦,耕作层深厚肥沃,活土层25厘米以上,且土体结构良好,无明显障碍因子。高产田0~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全氮(N)在≥0.08%,速效磷(P2O5)≥15毫克/公斤,速效钾(K2O)含量≥100毫克/公斤。 4 品种选择 选用的品种应为通过河南省或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该生态区域种植的小麦品种,且种子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该区域适宜种植强筋和中筋品种,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种植弱春性品种应严格控制播期。适宜该区域推广的品种主要有豫麦49-198、矮抗58、周麦18、周麦22、周麦16、新麦18和郑麦366、新麦19等。 5 主要生育指标和产量结构指标 5.1 各主要生育期壮苗指标 5.1.1 越冬期幼穗分化进入单棱期至二棱初期,主茎叶龄6~7叶,单株分蘖3~5个,单株次生根8~10条,分蘖缺位率低于15%。 5.1.2 返青期幼穗分化进入二棱末期,主茎叶龄6叶1心或7叶1心,单株分蘖6个以上,次生根10条以上。 5.1.3 拔节期幼穗分化至药隔分化期,主茎叶龄9~10叶,节间总长度5~8厘米。 各生育期植株生长健壮,无病虫。 5.2 群体动态指标 亩基本苗15~20万,越冬期群体75~80万,春季最高群体不超过90万,成熟期亩成穗42~48万。 5.3 产量结构指标 多穗型品种亩成穗数43~48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3克以上;大穗型品种亩成穗数30~35万,穗粒数45粒以上,千粒重48克以上。 5.4 各生育时期田间管理目标 5.4.1 冬前及越冬期管理目标:在苗全苗匀基础上,促根增蘖,促弱控旺,培育壮苗,保苗安全越冬。 5.4.2 返青~抽穗期管理目标:因地因苗分类管理,促弱控旺转壮,及时防治病虫草害,保苗稳健生长,构建高质量群体,培育壮秆大穗,搭好丰产架子。 5.4.3 抽穗~成熟期管理目标:养根护叶,延缓植株衰老,防病虫,防干热风、防倒伏,延长叶片功能期,提高粒重,适时收获,防止穗发芽。 6 栽培技术 6.1 播前准备 6.1.1 精选种子 播前要精选种子,去除病粒、秕粒、烂粒等不合格种子,并选晴天晒种1~2天。播种用种的种子纯度≥99.0%,净度≥99.0%,发芽率≥85%,水分≤13%。 6.1.2 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 根据当地主要病虫种类,选择对路种衣剂或拌种剂,按推荐剂量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尤其要注意根部和茎基部病害,如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等的防治。条锈病、纹枯病、腥黑穗病等多种病害重发区,可选用戊唑醇(2%立克秀干拌剂或湿拌剂、或6%亮穗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氟咯菌腈(2.5%适乐时)悬浮种衣剂;小麦全蚀病重发区,可选用硅噻菌胺(12.5%全蚀净)悬浮剂或苯醚甲环唑+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小麦黄矮病和丛矮病发生区,可用吡虫啉拌种。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可选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40%辛硫磷乳油进行药剂拌种。多种病虫混发区,采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各计各量混合拌种或种子包衣。 6.1.3 土壤处理 地下害虫重发区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0.3公斤,加水1~2公斤,拌细土25公斤制成毒土,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使用辛硫磷或甲基异硫磷的微胶囊制剂效果更好。 6.2.1 秸秆还田与播前造墒 前茬玉米收获后及早粉碎秸秆,秸秆切碎长度≤10厘米,均匀撒于地表,用大型拖拉机耕翻入土,耙耱压实,并浇塌墒水。同时,每亩应补施尿素5公斤,以加速秸秆腐解。 秋作物成熟后及早收获腾茬,耙耱保墒。如播种前遇旱,土壤墒情不足时,应根据“宁可稍晚播几天,也要保证足墒播种”的原则及时浇灌底墒水,使耕层0~20厘米土壤含水量壤土达到16%~18%、两合土18%~20%、粘土地20%~22%,确保适期足墒播种。 6.2.2 科学施肥 6.2.2.1 施肥原则 (1)实施秸秆还田,尽量增施有机肥,提倡有机无机配合。 (2)氮肥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合理分配氮肥基追比例。 (3)磷、钾肥依据土壤丰缺状况实行恒量监控;中微量元素因缺补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区应增加磷肥施用量。 6.2.2.2 施肥建议 (1)亩产500公斤左右麦田每亩施纯氮(N)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