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石济客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讲述.doc

发布:2016-12-27约1.03万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目 录 1、编制依据 1 2、工程概况、地质及水文条件 1 2.1、工程概况 1 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2 2.2.1、地形地貌 2 2.2.2、地质条件 2 2.2.3、水文特征 2 3、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及目的 2 3.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 2 3.2、沉降观测的目的 2 4、适用范围 3 5、人员、设备情况 3 5.1、人员的配置及分组情况 3 5.2、监测设备的选用 3 6、职责 3 6.1项目部职责 3 6.2项目分部职责 4 6.3沉降观测组 4 7、沉降变形测量 5 7.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 7.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5 7.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6 7.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 7.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7 8、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 9 8.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9 8.1.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9 8.1.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1 8.1.3、观测技术要求 12 8.1.4、资料整理要求 13 8.2、桥涵变形观测 14 8.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4 8.2.2、观测原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8 8.2.3、观测技术要求 18 8.2.4、资料整理要求 21 8.3、过渡段变形观测 21 9、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21 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21 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22 9.2.1 判定标准: 22 9.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23 9.4绘制沉降曲线 23 9.4.1沉降推算方法 24 9.4.2沉降推算 24 10、沉降成果资料与数据管理 25 10.1 沉降观测成果的提交 25 1、编制依据 (1) 施工图设计; (2)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3) 《客运专线铁路( [2009]77号);(4)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沿线地层属华北地层系,分布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可达数百米。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人工填筑土、冲洪积层(Q4al+pl)、冲积层(Q4al)新黄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3al)、冲洪积层(Q3al+pl)新黄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和碎石类土。下伏奥陶系中统灰岩(O2)及燕山期侵入辉长岩(υ5)。经勘探揭示,沿线表覆第四系地层,其成因类型可分为人工堆积层(Qml)、冲洪积层(Qal+pl),冲洪积层(Q3al+pl)下伏于第四系全新统沉积层之下。 沿线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含水层为砂类土、碎石类土,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侧向径流补给。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埋深在30~58m。目前石家庄地区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由西向东呈递减之势,石家庄市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了水位下降漏斗,受开采量和降水入渗的控制。沿线水质对混凝土具有硫酸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H1。 起点D2K+900,终点D2K16+722.53(路基终点端)—时间—沉降曲线及路基面沉降时间—沉降曲线图的绘制工作,以及编制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列入《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并用电子板形式发送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以便汇总上报及排版打印、归档,项目分部同时并妥善保存,作为竣工资料。 ⑹项目分部应安排专人负责沉降观测工作,对沉降观测组每天观测的数据及时收集、整理、平差,填入电子文件,建立沉降观测资料台帐,作为竣工资料存档,并汇总上报,同时作为工后沉降分析、评估依据。认真组织、收集、整理所有测量沉降观测数据。以分部为单位对观测数据进行自评,合格后,编制自评报告,提交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分部应对提交的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负责。 ⑺为了能按时完成每天沉降观测任务,项目分部应为沉降观测人员提供交通工具。 6.3沉降观测组 ⑴按提供的(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里程进行选点,按《规范》要求协同埋设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观测桩和剖面管及桥梁墩(台)身沉降观测桩,并按《细则》要求编制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⑵按测量《规范》、参照《石家庄枢纽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及测量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对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的测设,做好原始记录。 ⑶对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监测桩和剖面沉降管、桥梁墩(台)身沉降观测标的观测,应按设计及测量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测量。所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观测工作,必须做到:固定人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