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doc

发布:2021-11-01约5.85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 作者: ———————————————————————————————— 日期: 中 铁 一 局 武 广 客 运 专 线 XXTJ II 标 第 四 项 目 队 桥涵、隧道工程 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编 制 人: 审 核 人: 技术负责人: 单位负责人: 中铁一局武广客运专线XXTJII标工程经理部 第四工程队 二○○七年二月十一日 桥涵、隧道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对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高,设计中对桥梁墩台根底等均进展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很多,沉降计算的精度缺乏以控制无碴轨道工后沉降,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展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评估,验证和调整设计措施,使桥涵、隧道工程到达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构造铺设质量标准。 1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1.1 桥涵 桥涵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1.2 隧道 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2 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2.1 一般要求 2 桥梁变形观测应以墩台根底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应进展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展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 2 桥梁变形观测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根底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展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测可选每30孔选择1孔进展。 2 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缺乏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2.2 观测点的布置 2 墩台沉降观测点可在墩顶、墩身或承台上布置,每个墩、台的测点总数不应少于4个。一般在墩、台或承台四个角处。 2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上拱变形观测点设置在箱梁四个支点和跨中截面两侧腹板处,每孔梁的测点数应不少于6个。 2 涵洞沉降观测点设在涵洞边墙两侧帽石顶上,每个涵洞测点数4个。 2 桥涵变形观测点可参考下列图埋设。 桥涵变形观测设置参考图 2.3 观测精度 桥涵根底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2.4 观测频次 2 墩台观测频次见下表。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㈠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 预制梁桥 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桥位施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1次/周 上部构造施工中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各1次 至少进展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 个 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构造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 预应力混凝土徐变上拱观测频次见下表。 梁体徐变上拱变形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梁体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预应力张拉期间 全程 张拉前后各一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桥梁附属设施安装 全程 安装前后各一次 测试梁体弹性变形 预应力张拉完成~无碴轨道铺设前 ≥60天 1次/1、3、5天 后期1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剩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注:测试梁体徐变上拱变形时,应同时记录梁体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 涵洞观测频次见下表。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 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涵洞根底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 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后 至少进展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无碴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