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用.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 * * * * * * * *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fǔ),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晚年自号半山老人,封荆国公, 世称王荆公。谥(shì)文, 又称王文公。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被列宁称为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 “文章合用世” “务为有补于世”。 褒禅山华阳洞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 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游览此山,写下千古名篇《游褒禅山记》从此,褒禅山名扬海内外。??? 华阳洞: 洞深1600米,有10大景区、102个景点。洞群分前洞、后洞、天洞、地洞。 前洞有“华阳”、“万象皆空”等石刻文字。后洞又称“碑洞”,即王安石当年游览路线。 洞中有洞,洞里有河。 河上泛舟,洞洞相通。 “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 分为四类: 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 王安石记念馆 第一、二段重点字词 ①舍于其址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③盖音谬也: ④有泉侧出: 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⑦而其见愈奇: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 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物。 形容词作动词,照明。 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段二 居住,名作动 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大概/错误 重点句子翻译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译:离洞一百多步路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是(从)它那残存的文字中还可辨认出“花山”的字样。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个要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出来)而没能极尽那游览的快乐。 段一 内容分析 1、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 作者游踪示意图 小结:写游记须有明确的方位感。 前洞 后洞 入 出 悔 平旷 窈然 四人拥火以入 怠 不得极夫 游之乐也 第2段 褒禅山 慧空禅院 华阳洞 仆碑 第1段 内容分析 2、第二段提到哪些景物?重点写了什么? 景物:泉、前洞、后洞。 重点写了后洞。 内容分析 3、作者在第二段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分别列出写前后洞的特点。 前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后洞???? 窈、寒、深???? 好者不能穷也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内容分析 4、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 明确: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平旷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洞后洞概况 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前洞 后洞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第二自然段 → 悔 对 比 补叙出洞后的心情 深 → → 难 奇 三、师生互动 学生读注释,熟练翻译第一、二节。 四、课后作业 1、整理第一、二节中重点实词虚词。 (必做题) 2、翻译下列句子。(必做题)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背诵第三节。(选做题) 复习检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舍于其址 ②而卒葬之 ③有碑仆道 ④其文漫灭 ⑤独其为文犹可识 ⑥盖音谬也 2、翻译句子。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