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堂教学100个关键问题.doc

发布:2017-03-24约4.63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课堂教学的100个关键问题》读后感 书中分六部分介绍了针对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遇到的100个关键问题,全书分七部分介绍,导入艺术,讲授艺术,提问艺术,调控艺术,活动艺术,媒体运用艺术和结课艺术。其中讲授艺术这部分我比较感兴趣,也是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书中认为,课堂教学领域中,讲授可称得上最古老、也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无生命的机械系统,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含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因此讲授应力求生动而富有情感。还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要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运用。其中问题之18怎样用讲授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中提到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所必须克服的障碍和困难之点,教学难点犹如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大敌”。难点知识学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与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一样,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不把教学难点讲授清楚,不讲当堂课的内容学生听不懂,而且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也会产生困难,也就印证了新修订后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比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学好语法是重中之重,我在向学生讲授语法知识的时候,不是单纯的把句子结构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自己往里面套单词,而是通过与其它相近的时态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让他们用孩子的思维去分析发现,然后我再帮助他们梳理结构,这样以来学生的记忆才深刻,并且同时利用替换单词的练习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举一反三,这样学生才能够达到对这一语法的熟练运用。 书中在这一部分还介绍了一些实用的意见和方法。如知识过于抽象造成的难点,以形象、直观的讲授加以突破。1.讲授时,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际,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例来讲授抽象的知识,或以形象的比喻方法进行讲授。2.讲授时,也可借助半数、图示、实物、模型、多媒体等,使抽象知识具体形象化,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详尽或相似易混淆造成的难点,通过反复对比讲授加以突破。难点多而集中、难度大的综合性问题,讲授时要化整为零,分散难点,各个击破。学生缺乏基础知识造成的难点,讲授时要“由旧引新,以旧带新”加以突破。这些具体而实用的方法对课堂教学用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提问艺术中提升课堂提问效果有哪些关键技巧;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应怎样“指答”;设计科学的课堂提问有哪些要求;课堂提问有哪些重要类型。调控艺术中如何用好课堂表扬为学生恰当鼓劲;让课堂批评灿烂起来的方法有哪些;怎样在教学中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活动艺术中怎样积极干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让合作学习流于的关键在哪里等等我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的关键问题,都通过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并提出了可行的实施方法,对我的课堂教学用很大的帮助。 读《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随笔 陈向明老师首先把“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做了区别。质的研究比较适合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动态的描述和分析。 接着,我带着阅读需要和阅读期盼,阅读“如何确定研究的问题”。哪些问题才能成为我们可以探讨的“有意义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前期做充分的工作和调查。 如何做质的研究,陈老师在书中给我们做了详细的指导,每一章节的“如何”,具体解答了现实研究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及采取的行动步骤,也便于初学者的跳跃阅读。 在第5节“如何进行访谈”中,陈老师多次以正反两种不同的问法给我们以启迪。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受访者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想法,或者探寻某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具体型问题。抽象型问题应该尽量少用。我想,这对于教育和教学同样有用。有时我们往往责备学生不回答问题,或用一些大话套话来敷衍。看了这章节的介绍,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抛给学生的问题太抽象,要想听到学生说具体,听学生侃侃而谈,所以切口不能大。 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要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然后在归纳的基础上再进行抽象。如果我们直接从抽象到抽象,我们不可能获得“真实”、生动的访谈内容。 质的研究报告,因为有案例的加入,内容生动。质的研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非常灵活的,可以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来灵活地调整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法、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过程本身就决定了研究结果。 另外,本书还强调作质的研究的平民性和互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作为研究者成为可能。这一点让我很是认同。我们不能凌驾于被访者之上,盛气凌人。在“听”的方式上,可产生情感层面上的互动,在回应时,避免论说型、评价型的回应。 另外,本书还对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也有许多的策略和方法,如:类属分析,情境分析等。这些都给我很大的帮助。 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的心得体会 读过大师高万祥的《优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