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上.ppt

发布:2017-09-06约字共6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 潘纯琳 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链接:狂欢节进行曲(施特劳斯) 马赛进行曲 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绘画作品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首先,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也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生存的社会:1830年7月革命——1831和 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1848年巴黎工人6月起义——1830-1840年代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恩格斯针对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情况,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其次,辩证法、唯物论、空想社会主义、乃至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在既往的文学传统中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举起镜子照自然”、真实性、广阔性与丰富性)——18世纪启蒙文学——19世纪浪漫主义(心理描写上的深刻性、历史题材处理上的风俗画风格、描摹大自然时的细致入微)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他们力图广阔而真实地反映时代风俗,这一点从他们作品标题就可以看出:《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左拉)、《一八三O年纪事》(斯丹达尔)、《艰难时世》(狄更斯) 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作家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博爱”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对“物化”的批判。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描绘人类如你所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来描绘“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内倾性(心理真实): 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外倾性(外部社会形态):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 第四,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和繁荣。小说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献 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前言》、莫泊桑的《爱弥尔?左拉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等。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但直到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链接:狂欢节进行曲(施特劳斯) 马赛进行曲 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绘画作品 (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献 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前言》、莫泊桑的《爱弥尔?左拉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等。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但直到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 目录 概述 第一节 斯丹达尔 第二节 福楼拜 概述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 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