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ppt课件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至1938年10月 (日本战略进攻)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 ★战略反攻阶段:1945年8月9日至9月2日 (日本战略防御)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七·七事变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 (2)概况: (3)影响: 1937年7月7日 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 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的正式开始 2、八·一三事变 (1)时间: 1937年8月13日 (2)目的: 迫使国民政府投降 (3)影响: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二、国共联合抗日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 ①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②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 开始走上了团结抗战的道路。 (1)背景 (2)过程: ①七·七事变后,共产党发表了抗日宣言。 ②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 ③共产党所属军队的改编。 ④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3)意义: 是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2、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政府 (1)四次会战: ①松沪会战 A、时间:1937年8月至11月 B、结果:上海失守 C、意义: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②太原会战——国共并肩作战 A、重大战役:平型关大捷、忻口战役 B、结果:太原失守 ③徐州会战 A、血战台儿庄(时间、指挥、意义) B、结果:徐州失守 ④武汉会战: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2)评价: ①国民政府的正面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国民党广大官兵英勇抵抗,表现了不甘受帝国主义压迫的精神。 ②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牵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主要兵力,客观上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条件。 ③尽管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总体败退,华中、华北、华南大片地区沦陷,广州、武汉被日军占领后,抗战进入了相峙阶段。 (3)失败原因: ①敌我力量悬殊,日本准备充足,中国仓促应战。 ②国民政府走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 (4)南京大屠杀 ①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②日军占领南京后,屠城六周,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3、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中共 (1)洛川会议 ①召开 时间:1937年秋 地点:陕北洛川 ②内容: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 ——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 抗日战争胜利的人民路线 ③影响: 此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方,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 (2)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①概况 名称 创建人 部队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聂荣臻 八 路 军 晋绥抗日根据地 贺龙、关向应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鲁豫抗日根据地 刘伯承 邓小平 苏南抗日根据地 陈毅 新 四 军 皖东抗日根据地 张云逸 ▲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 指挥中枢、总后方:陕甘宁边区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4、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1)背景: ①抗战初期,国民党内部亲日派散布“亡国论” ②国民党内的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 (2)目的: 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3)内容: ①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②兵民是胜利之本 ③战争的结局: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 (4)意义: 向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 第一次 第二次 背景 中共:必要性;国民党:可能性;共产国际 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 革命力量 工人、农民 小资、民资 工、农、小资 民资、大地大资 斗争对象 军阀及支持他们的 帝国主义 日本帝国主义 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标志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 意义 推动国民革命发展 抗战胜利的保障 第一、二次国共合作对比表 小结: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标志:七·七事变 2、性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二、国共联合抗日 1、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背景、过程、意义) 2、正面战场的抗战 (1)四次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2)溃败的主要原因:片面抗战路线 3、敌后抗日根据地 (1)洛川会议(时间、内容、影响) (2)根据地的开辟 4、《论持久战》的发表(背景、内容、意义) 课堂练习 1、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淞沪会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迫使国民政府正式对日作战的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 B、“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