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交流课《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学数学交流课《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3、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 过程与方法: 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推导、发现过程,体验比较分析,归纳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之间的逻辑之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的分配律的意义。 教学难点:区别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教学流程: 一、设疑导入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谁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分别用字母怎样表示?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有什么作用?(指名说) (2)攻堡垒比赛,看哪一组先攻下堡垒。出示: (3+2)×4 3×4+2×4 2×(11+9) 2×11+2×9 20×5+4×5 (20+4) ×5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快呢? (3)质疑,那么我们能不能把像上面这样的每组算式在形式上进行互换呢?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议一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教师指名汇报,学生可能会有以下两种解答方法: a. 先求每组里有多少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 25×4+25×2 =100+50 =150(人) b. 现分别求出负责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25× (4+2) =25×6 =150(人) 4、同学们用不同的解题思路,不同的算式,算出一共有150人参加植树活动。 所以:25× (4+2)= 25×4+25×2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5× (4+2)= 25×4+25×2 5、想一想: (4+2) ×25 ○ 25×4+25×2,应填什么符号? 6、出示刚开始比赛的习题,看一看,想一想并小组讨论,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相等吗? 7、归纳定律。 (1)、从上面的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左边算式中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右边等式怎样算呢? 师生共同归纳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它们的和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3)、用字母怎样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小组交流,得出:(a + b ) ×c= a ×c + b× c 或a× (b +c)=a× b + a ×c 谁能再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的分配律?指名说。 8、比较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的不同点。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比较,相互发表意见。 指名将自己的意见在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乘法结合律是三个数相乘,而分配律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三、练习应用 1、完成教材第36页“做一做”。 先组织学生看题,理解题意,再独立思考,辨一辨,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2、完成教材第38页练习六第5题。 组织学生观察算式特点,在小组内讨论,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3、幻灯片出示练习,填空。 4、拓展延伸 质疑:那既然两种方法都可以用,到底用哪种呢?(哪种能使计算简便就用哪一种。) 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的两道题: (20+8)×3 35×37+65×37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看到乘法分配律,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两个数的差,同一个数相乘也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例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5×4+25×2 25× (4+2) =100+50 =25×6 =150(人) =150(人) 25× (4+2)= 25×4+25×2 (a + b ) ×c= a ×c + b× c (4+2) ×25 ○25×4+25×2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把它们的和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