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诗歌鉴赏题中对典故的考查概要.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诗词中典故的作用
月考试题:
水调歌头泛湘江
濯足夜滩急,晞发北风凉。吴山楚泽行徧,只欠到潇湘。
买得扁舟归去,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蝉蜕尘埃外,蝶梦水云乡。
制荷衣,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
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此词引用了众多典故,并了屈原的诗句,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此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赏析】
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被谗落职,从桂林北归。他驾舟泛于湘江之上,心绪翻腾,想起伟大诗人屈原自沉于汩罗江的历史事迹,情不自禁地抒写了这首隐括《楚辞》语意的词作。
词的开头“濯足”二句即运用屈原作品的词语,但又切合舟行途中的情景。“濯足”,即洗脚。“晞发”,指晒干头发。首句见《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一句见《楚辞·少司命》:“晞女(汝)发兮阳之阿。”“北风凉”,见《诗经·邶风》。晋陆云《九愍·纡思》中有“朝弹冠以晞发,夕振裳而濯足。”这种朝晞发而夕濯足的意象,显示出词人高洁的情怀。
“吴山”二句承上抒发词人深藏内心的渴望舟行到潇湘的意愿。“买得”三句进一层揭出此次北归,六月下湘江的美好机遇。“蝉蜕”二句,词人转换艺术视角,运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既对屈原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人品赞美,又借以自喻。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水云乡,古代指隐者所居。这样从两个不同层次透视词人的心灵,既是清高脱俗的,又是旷达自适的。换头,“制荷衣”三句都是用了屈原的成句。《楚辞·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纫兰佩,是把兰草贯联起来的佩带。《楚辞·离骚》:“扈江离与僻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把琼芳,见《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这三句承上转下,而屈原的伟大人格和作品,浮现在词人的脑海里,倾注到笔底下。“湘妃”二句是化用《九歌》中《湘君》、《湘夫人》两篇的诗意。湘妃是湘水之神。《水经注·湘水注》:“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屈原的《九歌》是祭神的乐歌,并用原始舞蹈。清商是清商曲,音调短促悲哀。“唤起”三句,以无比敬仰的心情赞颂屈原其人及作品的不朽价值。三闾,即三闾大夫,屈原做过楚国的三闾大夫,后指屈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结末“莫遣”二句用典,而把超越时空的思维意识回归到现实中清幽的自然画景,显示出无穷的乐趣。“儿辈觉”,用《晋书·王羲之传》:“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苏轼《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人生此乐须天赋,莫遣儿郎取次知”。未渠央,即未遽央。央,尽。《诗经·小雅·庭》:“夜如何其,夜未央。”郑玄笺:“夜未央,犹言夜未渠央也。”
这首抒写泛舟湘江的词作,虽然隐括了《楚辞》和《史记》中的一些词语,但是由于词人面临清幽的自然景色,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时又能领悟到屈原作品的真正价值,因此下笔自然灵活,并且透露出作者对屈原忠愤被谤而心地高洁的情操,是那样心心相印的。
一、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二、诗歌典故的出处与由来
诗歌中用典,讲究“言必有据”,必须有出处与由来,决不可信口雌黄。综观中国古典诗歌的典故,大多数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1、典故来自先秦诸子著作。如陶渊明的《饮酒》尾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原诗共二十首,此诗句出自第五首,是最广为传诵的名篇。陶渊明弃官还柴桑,辗转迁移后定居南里南村。此诗作于他五十三岁时,写隐居后醉酒采菊的乐趣。尾联写诗人被眼前的景物、哲理、情趣和谐统一的情境所陶醉,悟出返朴归真,任随自然的哲理。他感到很难用言语来形容,于是巧妙而风趣地用典“欲辨已忘言”作结。此典出《庄子·齐物论》:“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和《庄子?外物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