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doc

发布:2017-04-01约6.15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论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 摘要:“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崇尚的最高道德准则和人格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在发生着变化,我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遭受到了冲击。在传统文化遭受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也失去了传统文化赋予它的部分真义。我们重新理解、重视孔子的仁爱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思想的完善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孔子、仁爱思想、教育 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仁”的思想是儒学思想的主导。孔子对“仁”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故孔子的学说后来又被称作“仁学”。“仁”可以说是东方文化爱的符号,“仁”在孔子儒学当中最根本的意思也就是爱。孔子的“仁爱”是从家庭血缘亲情中引申出来的。任何人一生下来,首先遇到的就是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关系,婴儿处在亲人的爱抚之中,并逐渐萌生对亲人的深深依恋和敬爱之情。因此,家庭中亲情之爱,是人最早形成的爱。“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只有爱自己亲人的人,才会去爱他人。 孔子的“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仁者人也”。“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仁”原来的释义就是“人”,是指要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真正的人。其实,“从字源上看,仁字从人从二,指人与人之间相依相耦,独则无耦,耦则相亲。可以说,仁是由人本身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它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的觉醒,对人类本质的理解,具有浓厚的人道精神”[ 1 ] 。人之区别于动物在于其内心深处有仁的存在。仁是发自内心,经过思考的,区别于动物之间的本能的爱。既为人就应该具有仁,能施仁于人,否则就枉为人。第二,“仁者爱人”。即一个人应具有一颗仁爱的心。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爱人当视人如己,以爱心调节人 际关系。抚孤独,恤矜寡,拯疾病,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现人类共同幸福。仁者爱人的精义是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厩焚。退朝,曰:‘伤人’? 不问马”。把别人也当作跟自己同类的人来看待,表现出一种人本主义倾向,以人为本, 重视人的生命价值。要反对嗜杀好战,草菅人命。主张德治,仁政。要求人们本着固有的同情心,相亲相爱,以人为重,尊重人的尊严。孔子十分注重个人人格的独立,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讲仁爱,并不赞同无差别,无原则的爱一切人,爱人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的标准即礼。“仁”是规范的核心,礼是规范的行为准则。爱人是对人性和人的生命价值的积极肯定,而不是对其消极价值的容忍。爱人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是追求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显而易见,爱憎分明是儒家仁爱的一个显著特点。爱人要符事道,维护道德,不允许容忍恶行,姑息养奸。第三,推己及人。“泛爱从而亲仁”,即一个人应从内在的自我修养做起,把一颗爱心推而广之,由内而外,由近而远,由亲而疏,逐渐扩散其影响力,最后热爱全人类,这是仁的最高层次。仁是一种博大的爱心,它要求关心他人的疾苦,促进他人的幸福,尊重他人的意愿;把他人的疾苦看作是自己的疾苦,把他人的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时时、事事、处处首先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推己及人在逻辑隐含着一个上理论前提,即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的善良本性。肯定这一理论前提,才能够进行有效的推广。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共同的本性,各自有特殊的利益,推己及人就是不道德的,不能为他人所接受的。所以它强调推己,先要正己,使自己的思想品质符合道德和仁爱,成仁然后才可行仁、爱人。正己即修养仁德,儒家提出的路径是“为人由人乎哉?”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仁人,取决于自己的主观努力,从而可以看出仁不是不可达到的。“仁远乎哉? 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努力,人人都能培养仁德。“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所以,人人都要身体力行,以达仁。当你的行为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时,必须考虑的后果是能否为他人接受。推己的要求是推其仁爱和道德,而绝不是推其私念或恶欲。 我们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是一种武装人们的方式,它对人负有一种无可逃避的责任,它需要使人能够适应生存的时代,而不致将他排除在人生的最终伟大目标之外;它将开启世界的钥匙———独立和仁爱授之于人,赋予他作为一个人自由只身跋涉而步履轻捷的力量”[ 2 ] 。这责任则需要教育工作者承担,并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方能完成。现在教育的仁爱应该体现在师生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中。老师要关心、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不偏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