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的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值得我们不断思索和探究。我们应从其教育思想中剔除糟粕,汲取对现代教育有价值的东西,这对于促进教育的持续向前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孔子是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数十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实践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则。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他所提倡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现在仍然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一、“有教无类”与“诲人不倦”
创办私学之举,并非自孔子开始。在孔子办私学时,官学早已散落民间。周室的老聃、楚国的老莱子、郑国的列御寇等,都是略早于孔子而闻名天下的讲学者。但是孔子所办的私学确实是当时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私学。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又?f:“故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可见,孔子办的私学有较固定的教材,学生众多且设有讲学的“堂”和学生居住的“内”,规模相当可观。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制度,突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直接促进了文化下移和士阶层的崛起,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教无类”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化。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只要“自行束修以上”都不拒绝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观点开创了通向普及教育的道路。关于“类”,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梁代皇侃说得较好:“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因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具体于孔子创办私学的教育活动中,即在招生时。
(一)不分国别和族类
孔子的弟子有鲁、齐、卫、晋、蔡、秦、宋、陈、燕、吴、楚等十一国人,不明国籍者还有很多,不仅不分华夏诸国,而且也不分华夷诸族,所以史称孔子“弟子徒属,充满天下”。
(二)不分贵贱和贫富
孔门弟子来自各个阶层,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和“鄙家”的子张;有“家累千金”“结驷连骑”的卫国大商人子贡,也有箪食瓢饮的颜回,甚至还有“卞之野人”子路。
(三)不分年龄大小
秦商比孔子小四岁,而叔仲会比孔子小五十四岁。同学间年龄差距竟有五十岁左右。
(四)不分资质高下
孔门弟子既有“问一知二”的子贡,也有“闻一知十”的颜回。
由此可见“孔门多杂”,孔门弟子原是良莠不齐的。孔子相信教育的巨大力量,相信教师是可以像良医治疾病、隐栝矫枉木一样,使学生化恶为善、化愚为智的。综观孔子的教学实践,也确如他所说“诲人不倦”,以教为乐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上,也表现在他对学生的“教无所忌”上。当然,从某些方面来看,孔子的这个主张又有些虚伪性,因为他自己曾经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不遵守他的“道”办事的学生,便要革出教门,意味着“教”有宗派限制。所以孔子的教实际上是“有类”的。但是他的“有教无类”主张,对于冲击旧贵族用出身来否定非贵族青年的受教育资格的传统,以及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方面,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的。
孔子的“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教育平等、乐育英才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义务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及保证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性,最终达到“人人都能受教育”的宏伟目标,以及提高教师的职业修养和专业素质,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
在当时,孔子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士和君子,即为实现仁政德治培养人才,实际上是为封建贵族培养合格的后备官吏。他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曾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主张,认为表里如一才是大雅君子。因此,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同时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为了造就文质彬彬的君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这“四教”并非仅仅就是孔子教育学生的四个项目。清朝刘宝楠的解说较为可取:“文,谓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行,谓躬行也。中以尽心曰忠。恒有诸己曰信。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与教弟子先行后学文不同。”由此可知,孔子的“四教”是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一种混合物,其特点是寓德育于智育之中,使学生通过学习知识,从说话到行为,从意识到作风,都逐步养成君子的风格。
孔子为了实行“德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