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思索及探索.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思索及探索摘要: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改革之路。本文围绕《机械设计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优化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多元评价方式等,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在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生们首次从单纯的数学、力学、材料等理论知识的学习转向结合工程实际的综合学习的重要课程。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如何做好《机械设计基础》的教改和教学工作,作者有以下几点思考和看法。
一、采用何种策略实施教学,分析授课对象的特点是关键
本课程的开设对象是机械类专业高职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较弱,普遍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通过一年制图的学习,他们初步具备了机械识图能力,但对于工程机构缺乏感性认识;学生们比较喜爱动手操作,对有直观感受的教学更感兴趣。
二、实施教学改革实践,找到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前提
经过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有三点:
在教学模式上,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应试模式,基本以解题为学习目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教学手段也不尽如人意,课程本应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然而沿袭着黑板粉笔讲机构的方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提出,职业教育应该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应以”适度够用”为原则,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大胆尝试教学改革,建立完整的课程教学系统是保障
如何做好《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工作,作者觉得建立起完整的课程教学系统非常有必要,可从如下四个方面作尝试:
1.优化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尝试以模块进行编排,根据机械制造类企业的工作实际,将必须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恰当安排到各个模块中,从而确立了符合教学要求的九个典型学习模块。
(2)任务驱动教学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设计隐含在预先建构的单个任务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
(3)教学手段现代化
教学内容中抽象的原理较多,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螺旋传动原理、齿轮啮合原理、蜗杆传动原理等,教学中应借助二维、三维动画,视频影像,零件实物进行辅助教学。
(4)教学场所情景化
理想的教学模式强调”做学合一”,然而无论如何改革,只有黑板的课堂却是难以做到”做学合一”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即使依赖于多媒体教学,也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一个机构,学生仅是看到和可以摸到,前后的效果是两样的,如果专业课的教学场所可以提供教学必须的设备或虚拟实验环境,那么”做学合一”的教学才能更为有效。
(5)作业形式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大多以习题为主,学生中相互抄袭的情况比较严重,可采用灵活多样的作业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其独立完成,如搜集资料、自制教具、自编考卷(要求附答案)等。
让学生自编考卷要求做好答案,经过尝试是个不错的做法,学生根据要求自出考卷,然后交换作答,整个过程执行下来,对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成效很明显。
2.引导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1)学案引导学习
围绕教学目标,编制配套学案,从整体上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以问题推进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另外,学案的使用还解决了多媒体授课过程中学生来不及记笔记的问题。一套完整的学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的呈现,无论是对于复习还是以后查阅,都很有用。
(2)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中适时采用”小组教学”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分工,从而带动学习热情,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教学”还有助于开展交流与评比,激发学习竞争性。
可以说,这个组织形式很好,但实施下来发现,这种组织形式对于任务的内容、时间、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健全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
合理的评价方式能够起到调控教学活动的作用。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全方位的评价学生。这里所说的两种评价可与成绩评定方式中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对接,但需强调两点,一是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应全面包含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如学习行为规范、任务完成情况、自主作业情况等,根据实际情况加权评定,因而必须打破原有的平时成绩评定方式,而是以某任务的成绩作为记载要素,某任务的成绩则应依据学生整个过程的表现加以评定,如表所示;二是终结性评价应体现科学性,可建立试题库,完善考核方式。
4.拓宽学生视野,多种渠道教学
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