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饮食管理 饮食调整的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饮食,直至恢复正常。
能量的供给
蛋白质的供给
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
鼓励母乳喂养
鼻导管喂养的应用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促进消化、改善食欲
预防感染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注意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观察病情 观察有无低血糖、维生素A缺乏、酸中毒等临床表现,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报告,并做好急症抢救准备。
提供舒适的环境,促进生长发育
健康教育
出自人卫版《儿科护理学》第四版
小儿腹泻
调整饮食 腹泻脱水患儿除严重呕吐者暂禁食4~6(不禁水)外,均应继续进食,以缓解病情,缩短病程,促进恢复。母乳喂养者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者,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腹泻次数减少后,给予半流质如粥、面条等,少量多餐,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口服补液:ORS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轻度脱水约需50~80ml/kg,中度脱水约需80~10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时口服。有明显腹胀、休克、心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者新生儿不宜口服补液。
静脉补液:用于中、重度脱水或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根据不同的脱水程度和性质,结合年龄、营养状况、自身调节功能,决定溶液的成分、容量和滴注持续时间。
第一天补液:(1)输液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对少数营养不良、心、肺、肾衰竭的患儿应根据具体病情分别作较精确地计算。(2)溶液种类:根据脱水性质而定。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脱水处理。(3)输液速度:主要取决于脱水程度和继续损失的量和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则。若吐泻缓解,可酌情减少补液量或改为口服补液。(4)纠正酸中毒、低钾、低钙和低镁血症。
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已基本纠正,主要补充生理需要量和继续损失量,可改为口服补液,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继续补钾,供给热量。
控制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维持皮肤完整性
严密观察病情
观察排便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症等表现
健康教育 护理指导,做好预防措施
出自人卫版《儿科护理学》第四版
急性支气管炎
一般护理
环境与休息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
保证充足的水分及营养:鼓励患儿多饮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给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鼓励患儿进食,但应少量多餐,以免因咳嗽引起呕吐。
保持口腔清洁
发热的护理 低热不需特殊处理,体温在38.5℃以上时应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防止发生惊厥。
保持呼吸道通畅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呼吸变化,若有呼吸困难、发绀,应给予吸氧,并协助医生积极处理。
用药护理 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健康教育
出自人卫版《儿科护理学》第四版
支气管肺炎
环境调整与休息 病室定时通风换气(应避免对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18℃~22℃,湿度55%~60%为宜。瞩患儿卧床休息,减少活动。被褥要轻暖,穿衣不要过多,以免引起不安和出汗;内衣应宽松,以免影响呼吸;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使患儿感觉舒适,以利于休息。
氧疗 气促、发绀患儿应及早给氧,以改善低氧血症。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热的护理 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营养及水分的补充 鼓励患儿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供给足够的营养,利于疾病的恢复。应少量多餐,避免给油炸食品及易产气的食物,以免造成腹胀,妨碍呼吸。
密切观察病情
当患儿出现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呼吸加快60次/分、且心率160~180次/分、心音低钝、奔马律、肝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时,是心力衰竭的表现,应及时报告医师,并减慢输液速度,准备强心剂、利尿剂,做好抢救准备;若患儿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为肺水肿的表现,可给患儿吸入经20%~30%乙醇湿化的氧气,但每次吸入不宜超过20分钟。
密切观察意识、瞳孔及肌张力等变化,若有烦躁或嗜睡、惊厥、昏迷、呼吸不规则、肌张力增高等颅内高压表现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并共同抢救
观察有无腹胀、肠鸣音是否减弱或消失、呕吐的性质、是否有便血等,以便及时发现中毒性肠麻痹及胃肠道出现。
健康教育
出自人卫版《儿科护理学》第四版
支气管哮喘
环境与休息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避免有害气体及强光的刺激。
维持气道通畅,缓解呼吸困难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监测生命体征,注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