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义指向”》.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标 题】论“语义指向”
【正 文】
提要 本文根据事实和已有的评论论述由我国提出的、参与构成我国八十年代副词研究新突破的“语义指
向”提出的过程、内容、实质和下列意义:从提出的方法论、揭示的内容所涉及的方面、揭示的规律、引进的
语用学的成果等方面参加副词研究的新突破;对语言学添砖加瓦;用数学做理论指导和揭示规律的工具;运用
系统科学成果。并且首次说出“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
关键词 语义指向 指向 副词 焦点
* * *
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在八十年代有两个重大的突破。一个是副词研究,一个是歧义研究。在副词研究
中,我国学者有许多创新,其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在1983年我国注意到“语义指向”,提出这个概念,并
从“语义指向”上揭示出一些副词的重要语法规律,发现歧义的新品种——语境歧义,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
发现歧义的新品种和提出语境歧义分析法,也属于歧义研究的突破。
从1983年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十多年。“语义指向”提出的过程、“语义指向”的内容、实质和意义,还
没有论证;“语义指向”的来源——“指向”,是吕叔湘先生提出的,还鲜为人知。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作个
探讨。
一
“语义指向”是由“指向”演化而来的。
“指向”,是吕叔湘先生在对拙文《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后来载于《中国语文》
1983年第1期, 收入《语法研究和探索(2)》,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4月版)审稿时提出来的:
“3、第二个主要论点是:在没有伴随句的情况下, 在可能实现的交换项之中,实现的可能性大小(作者
称之为‘突出’)与位于‘也’字前或后,离‘也’字远或近有关。‘也’字的作用指向(作者称之为‘统括
’)前面的最挨近的一个,然后是更前面的一个。然后是‘也’字后面的。……”
吕先生这个“指向”是“语义上”的,所以,它实际上就是“语义指向”,只是这里用作动词。
我遵照吕先生的教导,按照上述意义在拙文中使用“指向”的术语:
“用‘也’字的语义根据是‘异中有同’。但是,有了这个语义的根据,如果不用‘也’字,‘异中有同
’就不能表达出来,如说:‘我知道,她知道。’而一用上‘也’字,就表达出来了,由此可见:‘也’字表
示‘异中有同’。‘也’字在表示‘异中有同’时是指向(取用语义)两事的,但是由于比较项是比较两事的
对象,而相同项是两事共有的,所以可以看作‘指向比较项,配以相同项’,简称为指向比较项。”(着重号
是现在引用所加的)
后来,我在1987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第1 期《论现代汉语语言形式同内容的矛盾》一文中,把“指向
”用为名词:
“我在研究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的独用的时候,是采取分析‘也’字的指向,揭示非认知意义在
原语法结构体上面生成的规律的办法。”
(这里,我要向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陆俭明兄表示歉意。他到新加坡讲学、研究。因那里资料不全
,于1987年4月24日写信给我, 垂询有关语义指向提出的问题。当时,我因大脑供血严重不足,记忆丧失殆尽
,于当年5月4日给他作复时,漏了这一点。)由于作为动词的“指向”就是“语义指向”,所以这个用作名词
的“指向”,也是“语义指向”。
差不多同时,邵敬敏提出“语义指向”的术语。他在1995年《语文导报》第2、3期的《八十年代副词研究
的新突破》(后来收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里,语文出版社1987年10月版)一文中评论到我们
这篇拙文的有关问题时说:
“《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中国语文》1983.1)则就副词的语义指向与语法的
组合关系相一致又不一致的情况进行了另一种比较。沈文首先提出跟‘也’语义联系有关的包括表示‘异’的
‘比较项’和表示‘同’的‘相同项’;其次描写了‘比较项’在‘也’前后的分布情况以及‘比较项’跟‘
相同项’的函数关系;最后讨论了‘也’在句子中的语义指向,即跟由‘比较项’而产生的潜在义的联系,从
而揭示出在语法平面上‘也’只跟它后面的结构成分发生关系,组成结构体,可是在语义平面上,却可以跟位
于‘也’前后的‘比较项’和‘相同项’都发生关系。”(着重号是沈开木加的)
他又在1987年《中国语文》第3期的《评〈语法研究和探索2〉》里使用“语义指向”:
“沈文(指《表示“异中有同”的“也”字独用的探索》——引者)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从话语语言学角度
去探讨副词‘也’的‘语义指向’,而且从方法论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语境歧义分析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