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年整理】跨国公司在华R.doc

发布:2017-01-22约1.41万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研究领域:国际经济学 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演进与动因分析 ——以京沪两地设立的研发中心为例 魏 龙 张 娟 内容提要 跨国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纷纷加大在华RD投资,并高度集中于北京、上海地区。本文以跨国公司在京沪两地设立的研发机构为样本,结合其在华RD投资的演进特征,初步建立了分析跨国公司在华进行RD投资的供求动力模型,认为跨国公司的RD投资取决于投资方OIS优势与东道国REP平台相匹配的程度,而且与其研发投资的战略发展阶段的演进紧密相随。 关键词 RD投资 跨国公司 供求动力 作者简介 魏 龙,男,1966年生,经济学博士,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 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发展经济学与开放型经济研究 张 娟,女,1981年生,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投资与跨国经营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研究与开发(RD)全球化已成为继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化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又一重要趋势。跨国公司RD投资是指由跨国公司进行的,以RD为目的的投资行为。由于通过项目委托、购买科研成果等形式所进行的非机构性的RD投资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故本文所讨论的RD投资集中于跨国公司通过设立研发机构所进行的机构型投资。 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以来,有关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动机的理论研究也就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国际学术界针对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R&D投资动机进行了多项实证研究。Donald H. Dalton和Manuel G. Serapio(1999)分别对美国企业海外RD与外国企业在美国进行RD投资的情况进行研究。他们将美国跨国公司进行海外R&D投资的动机划分为需求驱动型和供给驱动型两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美国跨国公司对外R&D投资动机中,供给型动机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为获得高素质的R&D人才、开发或获取新技术等等。 Koskinen Jussi(1999)在对芬兰跨国公司的海外R&D投资的动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需求驱动型动机是芬兰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动机,供给驱动型动机作用逐渐增强。 随着跨国公司,特别是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朗讯贝尔实验室纷纷在中国建立基础研究机构, RD在华投资的发展开始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较早的研究有吴仪康(1999)对外国在中国兴办研究开发机构的调查;江小涓(2000)对北京外商设立的38家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的投资行为作了调查,认为跨国公司在京的研究开发机构目的是占领中国巨大的市场,以适应型、专用技术型研究开发占主导地位。薛澜、沈群红、王书贵(2001-2002)在对《商业周刊》1000家企业在华跨国公司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需求、供给、效率以及环境因素四个方面来分析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独立研发机构的影响因素,指出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某些专门领域人才的供应以及效率因素方面的考虑是重要影响因素。徐晓巍(2003)结合跨国公司RD全球化的背景分析了其在华实施RD投资的战略动机。 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立足于对东道国的影响因子或从跨国公司RD战略出发分析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的动因,较少将东道国和跨国公司两个参与主体综合纳入分析框架。目前,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高度集中于北京和上海两地。本文试图以跨国公司在京沪两地设立的主要研发机构为样本,结合其在华RD投资的演进特征初步建立跨国公司在华进行RD投资的供求动力体系,恰当地反映其研发活动的趋势和动态。 二、跨国公司在华RD投资的演进特征 自1994年北方电率先投资成立北京邮电大学——北方电信研究开发中心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家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或研发中心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总投资达6400万美元通用汽车6月宣布向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再注资21亿元。摩托罗拉至今已有18个研发中心在北京、上海等地登陆;宝洁中国研发中心早已与其全球18个研发中心联网,进行全球项目研发。 图1:跨国公司RD投资组织模式演变 (三)RD投资更加偏重于应用研究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分类,RD分为三种类型,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在所选样本的38家研发机构中,除北邮-北电研发中心、IBM中国研究中心、贝尔实验室、Intel 中国研究中心及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等9家研发机构主要偏重于基础研究外,其它研发机构大多进行应用研究和开发,以及进行针对中国市场的适应性研究。同时,从跨国公司RD投资选址特点来看,47%以上的在北京设立的研发机构比较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而在上海的研发中心则有90%以上注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