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洛阳市2008——2009学年高二年级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3页,第II卷4至6
页。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4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第Ⅱ卷的答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K:39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GFP是一个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蛋白,最初是由下村修在水母中发现的,它易与其他一些目的基因形成融合蛋白且不影响自身的目的基因产物的空间构象和功能,从而作为标记蛋白。以下关于荧光蛋白的说法正确的是
A.GFP不属于天然蛋白质 B.该种蛋白质水解不能得到氨基酸
C.遇甲醛可使其变性 D.GFP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直径介于1 nm~100 nm之问的微粒称为胶体
B.电泳现象可证明胶体带电
C.将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并继续加热煮沸至生成红褐色沉淀即可得胶体
D.向Fe(OH)3胶体中逐渐滴加稀硫酸,开始生成沉淀,后来沉淀逐渐溶解
3.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
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分别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
C.溶液中溶质粒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
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显的光带,前者则没有
4.食品保鲜膜按材质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种类。PVC被广泛地用于食品、蔬菜外包装,它对人体有潜在危害。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PVC保鲜膜属于链状聚合物,在高温时易熔化
B.PVC单体可由PE的单体与氯化氢加成制得
C.鉴别PE和PVC,可把其放入试管中加热,在试管口放置一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如果试纸变红,则是PVC;不变红,则为PE
D.等质量的聚乙烯和乙烯燃烧消耗的氧气相等
5.下图是某有机物分子的比例模型,有关该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分子中可能含有“—OH”
B.分子中可能含有“—COOH”
C.分子中可能含有“—NH2”
D.分子中可能含有“—CH2—”
6.有8种物质:①甲烷;②苯;③聚乙烯;④丙烯;⑤2—丁炔;⑥环己烷;⑦邻二甲苯;
⑧环己烯。既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又能与溴水反应使之褪色的是:
A.③④⑤⑧ B.④⑤⑦⑧ C.④⑤⑧ D.③④⑤⑦⑧
7.有机物A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条件下,1 mol A能与3 mol NaOH反应
B.一定条件下,1 mol A能和5 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C.一定条件下和浓溴水反应时,1 mol A能消耗3 mol Br2
D.A能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
8.工业生产苯乙烯是利用乙苯的脱氢反应:
针对上述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适当催化剂,可以提高苯乙烯的产量
B.在保持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充入较多的乙苯,可以提高乙苯的转化率
C.仅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工业生产苯乙烯选择恒压条件优于恒容条件
D.加入乙苯至反应达到平衡过程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断增大
9.常温下,0.1 mol·L-1某一元酸(HA)溶液中c(OH-)/c(H+)=l×10-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 1×10-10mol·L-1
B.该溶液中c(H+)+c(A-)+c(HA)=0.1 mol·L-1
C.该溶液与0.05 mol·L-1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c A-)c(Na+)c(OH一)c(H+)
D.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NaA晶体或加水稀释,溶液中c(OH-)均增大
10.如右图为某电化学装置的一部分,已知两电极反应式分别为:a极 Cu2++2e一===Cu.b极Fe一2e一Fe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