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解析.ppt

发布:2017-01-07约字共3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国演义》的审美解读 第一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 一、重温经典: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临江仙.doc 二、成书:陈寿《三国志》、裴松之的注提供了素材 民间故事不断的丰富 隋唐的文艺表演有“三国”的节目 宋代的“说话”已有“说三分” 元代《三国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志演义》 三、关于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人,生平事迹不详。 四、关于版本: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152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该书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一句的小目。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将240则合并为120回,回目也由单句变成双句。 从“尊曹贬刘”到“尊刘贬曹” 西晋————尊曹(陈寿《三国志》) 东晋——— 尊刘 (习凿齿《汉晋春秋》) 南朝 ——— 尊刘(裴松之注) 宋朝 ——— 尊曹(司马光《资治通鉴》) 南宋——— 尊刘 (朱熹《通鉴纲目》) 《三国演义》尊刘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十常侍中的一员,汉相国曹参的后人。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也有人认为他是夏侯氏之子。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诸葛亮 ——被神话的智多星 相貌: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 陈寿《上诸葛亮集表》 亮才干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一、诸葛亮的特征 1.智绝 2.忠贞 二、诸葛亮被神话的原因 1.长期历史的加工和美化 《随书》——唐代——宋朝——元代《三国志平话》——元杂剧 2. 第二节 在理想和迷惘中重塑历史 ---《三国演义》思想倾向 一、《三国演义》的主旨 统观全书,作者显然是以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于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 二、政治上向往仁政 自从儒学设计了那套“民为邦本”和仁政王道的蓝图后,就逐步沉淀为民族的社会心理和民族意识。千百年来知识分子为之奋斗,广大民众向往不已。刘备打出的就是这张牌。刘备的过人之处就在这里。刘备没有什么特长,智商一般,武艺平平,家境贫寒,虽有皇室血统,也早已远离了政治权利的中心,实际作用不大。他的制胜的法宝,就是不同于曹操的仁德和仁政。(在找到诸葛亮之前,犹如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闯,其势力不但无法与曹、孙相比,也员不及刘表和刘彰。)具体的如下: 第一,聚义。义是仁的一种外在形式。刘备建功立业的起点就是从义开始的,即“桃园三结义”。兄弟三人抱定的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理想踏上奋斗征程的。这样的“义”,从此就成了他们的行动指南,行为准则。他们兄弟三人用一生在演绎“义”的内涵。义使他们的集团有了凝聚力,也有了号召力。 第二,爱民。“仁者爱人”这是最权威的解释。刘备用行动又不断地为这句话作诠释。刘备的一生几乎是爱民的一生。刘备初为安喜县尉时,就以爱民而民声大噪。人们对他的评价是“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再为新野牧时,更是推行爱民政策,深得百姓好评。那里的百姓自编歌谣颂扬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更为感人的是,当曹操来犯时,无力对抗,只好被迫转移。这是一个感人的场景出现了。全城的百姓都舍家随他而去。部下权他放弃,刘备却说:宁死也不抛弃百姓,至襄阳后,那里的老百姓也随其逃难,把一次军事转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