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Ⅱ).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跨文化交流中的非语言因素(Ⅱ)
非语言交流包括了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环境语等不同类型,在跨文化
交流中,每种类型又具有哪些特点,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体态语
体态语主要指传递交流信息的表情和动作。斯特的说法更精准一些,体态语
是用以同外界交流感情的全身或部分身体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动作。艾克曼
(Ekman )和弗里森(Friesen )将体态语分为象征性动作、说明性动作、情绪表
露的动作、调节性动作和适应性动作。
(一)象征性动作
象征性的动作是人们有意采用以传递信息的动作,通常都有着清晰明确的含
义,如表示“O.K. ”和胜利“V ”的手势,它常用来代替语言行为,或者说可以
翻译成语言。一般情况下,象征性动作都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例略)
(二)说明性的动作
说明性的动作往往与语言行为相伴而生,以说明或者例示语言信息,用于令
所说的内容更形象具体。比如指点一个物体或方向,描述一种空间关系,描述某
一种身体动作等等。
由于说明性的手势是极为自然地伴随语言出现的,因此,有人推测这类手势
很可能具有万国通用的意义,但伯德惠斯戴尔却说:在所有社会具有共同意义的
手势和其他人体动作迄今尚未发现。人类都会眨眼、摇头、点头,但这些动作传
达的非语言信息却因文化和社会而异。语言学家指出,采用的语言不同,说话时
使用的手势、动作的数量和样式也不同,其带有很强的文化色彩。(例略)
1
(三)情感表露的动作
情绪表露的动作主要是指表露情感或情绪的面部表情,所传达的信息就是个
人的情绪状态或反应,或者两者兼具。表露情感的动作所传达的信息一般由脸上
的表情体现,但脸以外的其他动作也传达重要的补充信息。
与象征性动作和说明性动作相比,情感表露的动作更为自然,也更难受人意
识的控制。虽然有几种表情,比如欢喜、悲伤、害怕、惊讶等在许多文化中通用,
但在对人们情感流露的控制以及解读方面还是存在大量的文化差异。
就对情感克制的等级来看,从南欧、拉美、中东 北欧、美国 亚洲(特
别是日本)依次升高。换句话说,越在等级左端情绪越写在脸上,越往等级右端
情绪越藏在心里。
(四)调节性的动作
调节性的动作多用在面对面的交谈中,以控制讲话的轮换和其他人际交流的
过程,比如用点头让讲话人继续讲下去,用紧锁眉头让讲话人进一步解释,用清
嗓子的方式提示对方自己要讲话等等,这些也是近几年对话轮连接(turn-taking )
的研究结果。其中,目光接触与凝视是进行调节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交流中,人
们可以运用目光接触与避开,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凝视、视线的控制、眼光的
抬高和低垂等传递出多种信息。
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中,对目光的运用和解读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交谈中,阿
拉伯人和拉美人的目光接触多于西欧和北美人;而北欧、印度、中国、日本、朝
鲜、韩国等地的人目光接触少于西欧和北美人。
所以,阿拉伯人、美国人和日本人一起讨论问题,想要顺利地实现话轮转换,
只有多借助语言提示,以防因解读目光交流的文化差异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五)适应性的动作
适应性的动作是一种无意传达信息而做出的自我调适性的动作,比如人们克
制自己打哈欠、搔痒时的动作,还有人们习惯性的坐、立、行走等姿势。有时,
它只是人们缓解自己紧张、焦虑或其他情绪的一种手段,比如搔搔头,玩弄一下
2
手指、或者铅笔等,并无意传达任何信息,更可能是下意识的动作。当然这一类
举动,反而可以让对方捕捉到你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说非语言比语言更可信,
就是在指这一类体态语所传达的信息。
适应性的动作,通常不用来传递明确的信息,只是使用者的自我调适,所以
就算在跨文化交流中,引起误解的几率也比较小。这个领域是犯罪心理学家比较
关注的。
二、副语言
形容副语言最传神的一个词是,“阴阳怪气”。你能听到一句话的弦外之音就
是副语言在发挥着作用。
副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副语言有时也被称为“腔调”或“音调”,
它包含着别人能够听到的言语内容之外的人声所产生的全部刺激因素。
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沉默的态度以及对音高和音量的控制。
至于语言中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