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语言与思维.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 验 心 理 学 第十章 思维实验 第一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第二节 汉语的研究 第三节 思维实验 第一节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与言语 语言和言语是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概念。 20世纪初,索绪尔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应对语言与言语进行区分。其理论要点是:语言是社会的、集体的,言语是个体的、附属的;语言主要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言语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语言是以语音或字形作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并以语法为结构规则构成的体系,言语是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进行交际活动的过程。 语言与言语(1) 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掌握、使用语言的过程和机制,其范围包括语言的个体发生、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以及言语对其他心理活动的影响等。 语言与言语(2) 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当密切: 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赖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的,离开了语言就不会有言语活动; 另一方面,语言是在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言语活动,语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语言和思维关系(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上主要有三个不同的理论: 以萨丕尔和沃尔夫为代表的语言相关性假说(亦称语言决定思维论); 在14世纪初由托马斯提出,经桑谢斯和兰斯洛完善后在20世纪50年代又重新引起注意的语言普遍性理论; 日内瓦学派; 语言和思维关系(2) 语言相关性假说:语言决定思维的方式,对同一客观事物,讲不同语言的人认识总是不同的,讲同一种语言的人认识总是共同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对于某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其原因就是语言不同。 语言普遍性理论:认为各种不同语言是由人类共同理性决定的,而这种共同理性可以用来解释先天语言习得机制。 语言和思维关系(3) 日内瓦学派:认为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而思维又独立于语言。但在皮亚杰理论中,语言与他称之为“象征性信号系统”的绘画、造型、模仿动作、手势等同属一个整体,语言只是其中的最佳符号系统。 总之这三个理论都认为语言和思维具有密切关系。 语言和思维关系(4)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有人对语言是思维必要条件的说法提出疑议。 国外学者将语言和思维关系问题概括为语言是思维的信使还是模具?一种看法认为语言不过是思维称心的“传递员”;另一种看法认为语言本身就是观念的模子,思想一定要受语言的模铸。 思维的言语机制 谢切诺夫在其名著《大脑反射》中,首先提出思维的反射。他说:“至少我自己知道,在嘴巴闲着不动时,我的思想总是伴着无声说话,即伴有口腔内舌头肌肉的动作。在一切情况下,当我要在别的念头之前优先地集中到任何一个念头时,我就低声地把它说出。” 汉语特点的实验研究 汉语是集音、形、义于一身的文字,在世界上各种文字中有其独特之处。比如,在汉语音节中元音占优势,而其他许多种语言则不然。在标准普通话中每个单元音的吐字都十分清晰明朗,在英语中单元音的吐宇却含混得多。汉语的声调不变时(即阳平),基频的范围,无论男女都比瑞典语及英语高。 字形辨认(1) 思维的言语机制主要涉及言语的动觉过程,语音清晰度主要涉及言语听觉过程,而字形辨认主要涉及言语的视觉过程。字形辨认服从于知觉整体性原则。对拼音文字辨认的研究表明,由字母组成的字的整体知觉决定于对各个字母的知觉。 字形辨认(2) 认读拼音字母,只要组成词的外形轮廓的字母保留,即使某些字母脱落,也并不妨碍认出原词。 对字的整体知觉也影响对字母的知觉,造成个别字母的错误不易被发现或把它感知为正确字母的现象。形近字母的混淆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字形辨认(3) 对汉字的感知同样服从于知觉整体原则。对字形的辨认一般是依据字形轮廓和其他一些特点作出的,个别笔画的脱落或变化并不影响字形的辨认。从信息论角度分析,作为拼音文字主干的起首字母、结尾字母和中间字母比其它部分的信息量要大。“汉字信息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是把完整句子中某几个字的某些笔划省去,研究省略汉字笔划对认读的影响。 字形辨认(4) 发现在省略同样划数的条件下,保存原字大体框架结构的省略方式,比之省去起始的几划和末后的几划的方式,能得到更高的辨认率。 对聋哑儿童的笔顺错误观察发现:聋哑儿童写字的起笔有一种倾向性,即倾向于首先描画出字形整体、起“成形”作用的笔划。可见,字形的各部分在字形辨认中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 普通话的统计特征(1) 语音有别于一般声音信号,它具有社会色彩。语言的社会性在其基本单位上均有反映,这些基本单位包括语音、音位、音节、字母、笔划、字、词、词组等。语音概率结构的研究对语言的学习和感知、文字改革,印刷与打字机的改革,通讯设备和电脑的改进都有重要意义。 普通话的统计特征(2) 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得出的汉语拼音字母的出现概率表。拼音字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母为I,占15%;其次为N、A、U、H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