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十章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ppt

发布:2015-09-16约2.01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第*页 分析化学教研室 * 第*页 分析化学教研室 * 第*页 分析化学教研室 后沉淀 表面吸附 吸留与包夹 生成混晶 共沉淀 第四节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影 响 因 素 一、共沉淀现象 当一种难溶性物质从溶液中析出时,溶液中的某些本来是 可溶性的杂质也会被同时沉淀下来的现象。 1. 表面吸附 产生的原因:由于晶体表面离子电荷不平衡所致。 Ba2+ SO42? 溶 液 第一吸附层 (吸附层) 第二吸附层 (扩散层) 双电层 沉 淀内部 表 面 BaSO4晶体表面吸附作用示意图 例:沉淀重量法测定Ba2+含量 (共存Fe3+) 表面 吸附 作用力? 例: Ba2+ SO42- 沉淀 用 Na+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Ca2+ Ca2+ NO3- Cl- Cl- Cl- K+ SO42- SO42- 吸附层 扩散层 Na2SO4 1.4 K2SO4 0.64 CaSO4 3.6×10-4 BaSO4 ~10-5 Ca(NO3)2 3.2 CaCl2 9.4 溶解度(mol?L-1):25?C 吸附层:构晶离子 或与之大小相近、 电荷相同的离子 扩散层:抗衡离子 溶解度小 吸附规律: 吸附杂质的多少取决于? 价态高 浓度大 吸附杂质的多少取决于: 沉淀的比表面积 杂质离子的浓度 溶液的温度 纯化方法:洗涤 2. 吸留与包夹 吸留:由于沉淀的生成速度过快,表面吸附的杂质离子来不及 离开,被随后生成的沉淀所覆盖而包藏于沉淀内部的现象。 包夹:包藏的为母液 吸留与包夹的区别: 吸留有选择性(吸留的杂质离子符合吸附规律) 包夹无选择性 吸留、包夹与表面吸附的区别: 吸留和包夹 表面吸附 发生部位 沉淀内部 沉淀表面 纯化方法 重结晶或陈化 洗涤 3. 生成混晶 杂质离子与构晶离子的半径相近,电子层的结构相同, 而且所形成的晶体结构也相同时,极易形成混晶。 纯化方法:预先将杂质分离除去。 例: 二、后沉淀现象(继沉淀) ——当沉淀形成后,在沉淀与母液共置的过程中,溶液中 的某种可溶性杂质慢慢沉淀到原沉淀表面的现象。 [Zn2+]?[S2-] ? Ksp(ZnS) ? ZnS? [Mg2+]?[C2O42-] ? Ksp(MgC2O4) ? MgC2O4? 又如: Zn Cu S S S 如何纯化? 后沉淀 主沉淀形成后,诱导本来难沉淀的杂质沉淀下来 缩短沉淀与母液共置的时间 表面吸附 是无定形沉淀不纯的主要原因, 洗涤 吸留、包夹 是晶形沉淀不纯的主要原因,陈化、重结晶 混晶 预先将杂质分离除去 共沉淀 小结 共沉淀与后沉淀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SO4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Ba2+ Cl- Ba2+ 包藏BaCl2 测SO42-, 正误差 测Ba2+, 负误差 H2SO4 包藏H2SO4 测Ba2+, 无影响 测S, 负误差 测定结果 吸附物质 BaCl2 H2SO4 Na2SO4 测SO42- ? ? ? 测Ba2+ ? 无 ? 杂质不含待测组分:看能否除去, 能则无影响;否则结果偏高。 杂质含有待测组分: m(M)增加, 结果偏高;m(M)减小,结果偏低。 p329 习题21 三、提高沉淀纯度的方法 选择适当的分析步骤——先沉淀含量少的组分 选择合适的沉淀剂——有机沉淀剂可有效减少共沉淀 改变易被吸附杂质离子的存在状态——分离或掩蔽 选择适当的洗涤剂进行洗涤 及时进行分离,减少后沉淀 再沉淀——有效除去吸留或包夹的杂质 改善沉淀条件 ——温度,浓度,试剂加入次序或速度,是否陈化 节 点 学 习 本 重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表面吸附规律 减免共沉淀与后沉淀的措施 预习:第五节 沉淀条件的选择 * * 第*页 分析化学教研室 * 第*页 分析化学教研室 * 第*页 分析化学教研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