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的素质课教学的改革的研究.doc

发布:2018-10-15约3.52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的素质课教学的改革的研究   摘要:目前在大多数工科院校中,大都开设了一些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本文所论述的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类素质课是指在工科院校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本文在对这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入手,提出了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更好地改进经济管理类素质课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科院校;素质课;经济管理素质课;教学改革      目前在大多数工科院校中,大都开设了一些经济管理类的基础课,如企业管理学、技术经济学、项目管理、ERP等课程,这些经济管理类课程在不同的院校教学计划中归置为不同类别的基础课课程的设置中,有的称之为基础课,有的称之为公共课,有的规定为必修课,有的规定为选修课等等,由于各个院校的这种归置和划定的不同,本文把这些对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称之为“经济管理类素质课”。      一、经济管理类素质课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素质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各门课程之间缺乏协调性   工科院校的基础课各自为政,各门课程学时设置较少,每门课程为学时短缺不得不“忍痛割爱”或存头弃尾,每门课程都力图把学生纳入自己的轨道,课程间的壁垒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头投入。相关课程自成体系难以造就统一而雄厚的知识基础,致使教学效果较低。学时短缺与学时浪费的局面共存,课程分散,内容重叠,缺乏连贯性,发挥不出整体优势。      (二)课程的内容较为陈旧   部分课程的教材还比较陈旧,即使是近年新出版的教材,也依旧有很多“换汤不换药”的内容,较少涉及科学发展理论前沿,缺少当今经济管理发展所需要的新内容,如大部分“企业管理学”中的“企业组织机构”的内容还往往局限于介绍“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最多也仅仅是简单介绍一下“事业部制”的基本特点,而对当今大型公司、跨国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则一般没有讲解,对公司内部各基本部门的职能及业务也不作介绍,因而造成学生即使学习了该课程,在就业应聘时,也不知晓应聘的部门科室是做什么业务的,教材内容缺乏时代性、新颖性,实用性,则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的要求。      (三)教、学、用脱节   教、学、用脱节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学生学的内容与社会需要不相吻合;二是学生学了一堆理论,缺乏运用他们的机会和能力。反映在“教”中主要是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材的组合更多考虑是知识的系统性,因而面面俱到。这样不仅浪费时间,也使教和学脱离实际,给教师和学生都带来很大的困难。反映在“用”中主要是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社会无法联系起来。      (四)考核手段单一   检验学生学习可以采取很多方法,但目前对学生学习的检验仍然停留在课堂考试的形式上。大多数情况下,考题也都是一种直观式的,就是老师讲什么,考试考什么。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学生考试时,只要把老师的讲课要点付息一下,拿个及格就没问题了。但考试过后基本上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样的考试不用多讲,谁都会明白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二、工科院校开展经济管理类素质课教学改革实践      经济管理素质是工科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一般工科院校经济管理系列素质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通过经济管理类素质课的学习和训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懂经济、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经济管理能力方面具备如下素质[1]较为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语基本知识;具备正确的经营思想(包括竞争观念、质量观念、战略观念、信息观念、创新观念和资本运营观念等);具备深入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的能力;具备与人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能熟练地查阅和利用经济管理信息。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应当在对广大师生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学校的行业特点、办学特色、教学定位等因素,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主要改革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转变学习方法   由于经济管理素质与与工科学生本专业的学习方式方法不十分相同,造成了学生学习企业管理与技术经济课程的难度,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面对学习对象的不同,积极开发和训练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寻找适当的学习方法,真正能适应经管类课程形象思维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的提高上来,学好本课程。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由于目前对非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经济管理素质课的教师师资力量较为紧张,只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并采取大班授课。而且由于学时较少,不能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因而不易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若能随着师资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