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三讲 楚辞研究史中.ppt

发布:2017-09-03约1.19万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三讲 楚辞研究史(中) 近、现代楚辞研究 第一节 近代的楚辞研究 (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 近代是由明清高峰期向现当代新时期的过渡。 时间短(只有80年左右),著作及学者均不如明清多;研究既有承袭明清传统朴学风格处,亦有引进西方观点和方法,以新观念与方法看待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 这一时期的研究开了现当代楚辞研究的先声,特别是梁启超、王国维等人的一些创见卓识,为楚辞研究的深入开拓,起了促进作用。 廖平好发怪论,治学态度不严谨,这几部著述,观点混乱,内容庞杂,同异不一。或用天人之学,否定屈原及其作品,或以为楚辞系秦博士作。他是楚学史上少有的一位不严肃的学者。 不幸而季平享高寿,说乃屡变无已。……使读其书者,回皇炫惑,迂转流变,渺不得真是之所在。盖学人之以戏论自衔为实现,未有如季平之尤也。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二、马其昶 马其昶(1855-1930), 字通伯,号抱润翁,安徽桐城 人,桐城派殿军,清末民初著 名古文家,参予撰修 《清史稿》。 其楚辞研究见解主要见于《屈赋微》 。 1、受时代影响,《屈赋微》一改清及以前学者的彰扬屈原忠君,专显其爱国思想。 2、基本沿袭历代注骚旧传统,体现清代朴学风格。综合前人,博观约取,发抒己见,该书所录著家四十余家(以清代为多),不盲从任何名家。 另外,他赞同《汉书、艺文志》所录“屈原赋二十五篇”之说,认为《九歌》共十篇,《礼魂》是前十篇的通用送神曲。《招魂》为屈原所作。在篇名、词语等注释诠解上,也精审谨慎。 “饮冰室”及《饮冰室文集》: “饮冰”一词出于《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寓意对国家社稷忧虑焦灼之情。 南朝宋人鲍照《谢永安令解禁止启》说:“饮冰肃事,怀火毕命”,表现受命从政、为国忧心的惶恐情态。 梁启超以“饮冰室” 为书斋名,是借此表达他内心忧愁焦灼,对祖国前途的担忧。 ? 梁氏学贯中西,囊括古今,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有多种作品集行世,《饮冰室文集》较完备。 这套书是梁启超离世后,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出版的。分为文集、专集两大部分:文集45卷,专集104卷,收入长篇论著104种,如《戊戌政变记》、《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总计800余万字, 堪称“煌煌巨著” 。 梁启超的楚辞研究: 近代最早全面评价屈原其人及其作品,突破前人传统格局,并提出一系列新见卓识的,当推杰出的近代启蒙主义者,著名文学批评家梁启超。他高度评价屈原及其作品,采用新角度、视野、方法,开了楚辞史新风气。 他研究楚辞从纯文学与文学发展史角度切入,以宏观视野俯瞰世界文学大背景,从比较中把握楚辞的特点,认识屈原的地位与楚辞艺术的价值,一扫过往学究式的考证旧习,为楚学注入了活力。 其观点集中在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专著《屈原研究》、《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 1、充分肯定屈原其人及其爱国思想。认为其作品能“唤起同胞的爱国心”。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2、突破前人研究,用比较的方法客观评价屈原及其作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者,较之汉代王逸以来的传统研究角度与方法,有不少新意与突破。 《三百篇》为“中原(地域)遗产”,“大端皆主于温柔敦厚(儒家)”;《楚辞》则为“南方(地域)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大端在将感情尽情发泄”。 屈原创始了不歌之诗,且诗体空前未有。 三百篇》是极“质正”的现实文学;《楚辞》是富于想象力之文学,“从想象中活跳出实感来,才算极文学之能事”,以此点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