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楚辞研究概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楚辞研究 第一讲 概述 一、本课的宗旨 《楚辞研究》是在专业基础课《古代文学》的基础上拓展延伸的一门选修课,一方面在于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楚辞》,能共享这一份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将楚辞放到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观照和审视,使我们认识屈原与《楚辞》在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位置。 二、本课的具体内容 1、介绍楚辞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人们的主要观点、与此有关的学者及学术问题。 2、介绍屈原的文学思想、美学思想、哲学思想等。全面了解楚文化。 3、解读一些重要作品(以前没学的)。通过进一步的学习,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对楚辞的欣赏能力。 三、学习《楚辞》的意义 (一)、屈原开创了我国文学个人自觉的时代 屈原开创了我国文学个人自觉的时代。由《诗经》时代的集体歌唱到《楚辞》时代的个人抒情。 但到了汉代,文学又受到经学的束缚。魏晋以后,文学重新走向自觉,文人个性张扬。 (二)、屈原在传统文化中的位置(与儒道的关系) 在中国文化中,屈原及楚辞作为儒道互补的主流文化形成以前,没有受到传统规范约束的另一种原生态文化,可与主流文化形成巨大的参照。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后来成为中国文人的信条。 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可以代表不受传统规范和影响的原生状态的中国文人(儒家独尊,“垄断”以前)。屈原作品没有列入儒家经典,也不像道家文化一样成为主流文化的互补形态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制衡的作用。 从思想上来说,屈原和儒家所说狂狷类似,他的修身与孔子的自我修养,及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致,但却陷入困境。他左冲右突(表现在作品中的《天问》、《招魂》、《卜居》及《离骚》中的几次远游),无法突破这种困境,导致最后的幻灭。 经过屈原的这种终极境遇之后,人们开始将儒家、道家思想调和起来,即使他们在不得志的时候,仍然可以心安理得,怡然自适,再也没有打不开的死结。屈原式的困境被消除了。一个例子就是苏东坡(旷达)。但是苏东坡说过“吾文终其身企慕而不能及万一者,唯屈子一人尔。”又说“《楚辞》前无古,后无今。” ( 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 从时间上来讲,屈原比孔子稍晚,与孟子、庄子几乎同时。屈原与孔子、庄子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三个方面。 从美学追求上来说,屈原主要追求感性美,追求繁复华丽的形式美,与传统文化形成互补。 从人格上说,屈原代表了中国人血性的一面。 (三)屈原崇高的人格魅力 荣格“文化的最后沉淀是人格。” 【朗加纳斯】(Longinus,约213—273)。古罗马时期希腊学者、修辞学家、批评家。著有《论崇高》,现存残本。 崇高的来源: 第一、庄严伟大的思想; 第二、强烈激动的感情; 第三、藻饰的技术; 第四、高雅的措辞; 第五、结构的堂皇卓越。 (四)历代文人咏屈原 唐代以来约有一百多个文人写诗凭吊、吟咏屈原(不包括文、赋),有的人写多首。 唐·李德裕:《汨罗》 远谪南荒一病身,停舟暂吊汨罗人。 都缘靳尚图专国,岂是怀王厌直臣。 杜甫《戏为六绝句》录一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陈洪绶 《九歌图》 (木刻) 冯豪中国画人物画新作《屈子行吟图》 傅抱石 《屈子行吟图 》 徐悲鸿? 《湘夫人》 徐悲鸿?? 《山鬼》 北宋李公麟《九歌图》(传) 四、屈原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 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采用浦江清先生的推算:屈原生于前339年正月十四日,卒于前285年五月端午,活了54岁(2010年是逝世2295 年) 原来一直采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