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汉语(上)复习.docx

发布:2017-04-24约6.6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文字 一、基本概念会解释 1.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迄今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2.籀文:《史籀篇》上的文字,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行的文字,笔画整齐,圆转匀称,比小篆结构繁复。因为它是秦系大篆具有代表性的字体,有时籀文也称秦系大篆 3.隶变:第一次变革——从形象的表意文字变成符号的表意文字(汉字字体演变史上最大最深刻的一次变革,从匀圆变成方折)(师大练习册71页) 4.形声字的三种变体: (1)省形—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要求,省去了形声字形符的某一部分;如:亭,从高省,丁声。 (2)省声—由于求简或结构匀称的要求,省去了形声字声符的某一部分;如:岛,从山,鸟省声。 (3)亦声—形声字的声符除表音外,还和形符一起具有表义作用;如:娶,从女从取,取亦声。 5.古今字:即分化字,把分化前一字写多词时期的字称为古字,把以后分化出来的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合称古今字 6.异体字: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7.《说文?叙》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的定义: 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曲,日月是也。” 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构造 如:徒,形声 从辵土声 见笔记50字 传统“六书”采用的是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 许慎: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今字的来源(分两大类,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一)同源分化 例:益—溢 澭水暴益。《吕氏春秋》——溢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尔法?《吕氏春秋》——益 同音假借 例:莫—暮 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mang)中。 日莫人倦。《礼记》——暮 举例说明异体字字形差异的几种情况(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造字方法不同的异体字:例:泪(会意)——涙(形声)。 2.造字素材不同的异体字: (1)形符不同;例:咏——詠 (2)声符不同;例:粮——糧 (3)形符,声符都不同;例:视——眂 3.偏旁位置不同:例:够——夠 五、 1.简体字的来源(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一)改变繁体字的形体结构而形成简体字 (1)改变笔画简单的部件:燈—灯; (2)保留特征或轮廓:飛—飞; (3)符号替代:轟—轰; (4)草书楷化:歸—归 (二)借用笔画少的古旧字为简体字 (1)同音替代:製—制; (2)异音替代:蟲—虫 认识繁体字 词汇 一、基本概念会解释 1.本义:与引申义相对而言,即一个词的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2.引申义:在词义系统中,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换言之,就是在本义基础上发展衍化过来的相关意义 3.基础义:词在现代最常用的意义 4.联绵词:两个不同的音节连缀成一个语素的双音即单纯词 5.偏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关的语素组合而成的联合式合成词,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词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不表示词义 二、古代汉语词的构成以单音词为主,对那些貌似现代汉语复音词的语言现象要加以区分。 1.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以为,两个词,以(之)为戮 2.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死人,两个词,为人之事而死(为动用法) 3.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 地方,两个词,土地方圆。 4.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消息,两个词,消,灭 息,生。 5.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果然,两个词,果然这样。 6.数犯主之颜色。 颜色,两个词,颜面之色,脸色。 7.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味道,两个词,体察道理。 8.卫将军张安世荐武明习故事,奉使不辱命。 故事,两个词,旧日的典章制度。 9.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其实,两个词,他的实质。 10.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高兴,两个词,很高的兴致。 (如:师大练习册练习二 第一题 第11页) 辨析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从词义范围、感情色彩两个方面,结合具体例字记忆)。 1.词义范围的差异 1)扩大 ① 睡: 古代指坐着打盹儿。 《说文》:”睡,坐寐也。“ ② 菜: 古义指蔬菜。 《说文》:”菜,草之可食者。“ 2)缩小 ① 宫: 上古泛指房屋。 ② 瓦: 古义:陶器 《说文》:”瓦,土器已烧之总名。“ 《诗经》:”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瓦:纺锤 《楚辞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