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特写:镜头式的新闻片段.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抓住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客观展现了毛泽东这位朴实无华,对豪华的官场生活极不适应的共产党领袖形象,使国统区的人民对这位被国民党称为“匪首”的共产党最高领导人能有真实的、正确的认识。 2、层次结构 作者的心情( 1-2 ) ①喜悦的情绪:“一种新的体验”。 ②事件的 意义。 中国未来……的喜讯 祥和之气的开始 渲染了喜悦 机场欢迎 的场面(3-12) (3)写到机场欢 迎的人。 警卫一面维持秩序…… 美国记者像打仗似的…… 中国摄影记者不多 塔斯社社长……会心的笑了 (4)写同机到达的人。 (5)毛泽东的外貌和赴渝经历。 外貌:年龄、装束、打扮等 经历:九次过川,首次赴渝 国际关注 蒋耍伎俩 国共关系及 面对的局面 (6-7)毛对欢迎者的答谢。 (6)具体欢迎者(知名人士之多) (7)毛的形象 “很感谢” 手指…… 焦黄 鞋底是新的 语言简洁细节描写真实朴实领袖形象 (8-12)各自的不 同表现。 记者镜头阻拦他们的去路(热情) 张治中劝阻(有意淡化影响) 毛等做尽姿态被摄入镜头(有意扩大宣传) 张公馆面对面的采访(13-20) (13)毛的表现 敞了外衣; 露出簇新白绸衬衫; 打碎一只茶杯; 显得很生疏。 细节描写 乡野书生 行为拘谨 并非“匪首” (14-19)与记者的交谈。 ①关于中苏盟约; ②关于党派会议 和联合政府; ③关于留渝日期 和对记者盼望; 谈话有理有节 暗示和谈基础 表明诚意而来 谈成与否在国民党 有备而来胸有成竹 (20)人们的期待: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 3、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特定瞬间的采访和描述,客观展现了毛泽东这位朴实无华,然而却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和文化修养的共产党领袖形象,从而彻底击破了国民党的歪曲宣传,也吐露了作者深藏心底的对领袖的敬仰和对国共和谈的兴奋与担忧。 第二课时 梦碎雅典 玛莲·奥蒂 牙买加短跑名将,被誉为国际田坛的“常青树”。 “黒缎子一样飘曳在跑道上, 黑太阳一样闪烁在跑道上。” 没有皇冠的女皇 “我这辈子在跑道上输比赢要多得多,所以,输我是最不怕的。大家都因此而同情我,但不知道,其实输给我人生的收获比赢还要多。” ——奥蒂 7届奥运会,3银、5铜;9届世锦赛,17枚奖牌。 千分之一的遗憾 二十岁的选择 三十七岁的坚持 “没有别的理由,就是因为热爱,所以我放不下。” ——奥蒂 玛莲·奥蒂 不幸? 英雄? 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胜利 坚毅、执着 屡败屡战,永不言弃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牙买加人的信念 “我们一直相信能够征服比赛。这是一种信念,我们小,我们穷,但是我们很自信。” “失败了,倒下了,擦把汗,站起来继续向前!” 奥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以其坚毅与顽强诠释了什么叫勇气,什么是力量!所以,当《掌声响起来》,那不仅仅是庆祝胜利,那也是一种崇高的敬意。 请在聆听歌声的同时,为再次黯然离去的悲剧英雄奥蒂说几句话吧。 奥蒂,我想对你说: 漫步在无人区 理查德·克雷默 1、写作背景 1970年9月约旦当局驱逐巴解组织后,巴解总部所领导的游击队主力一万余人从约旦转移到黎巴嫩境内,在黎巴嫩南部建立营地,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地区。 1978年3月以色列以报复巴解游击队法塔赫为由,出兵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这篇特写就写于此次战争的间歇期间。 作者深入位于以色列阵地和法塔赫最靠近前线的一个哨所之间的战争腹地,通过自己的视觉听觉观察、体验着周围的环境,感受着交战双方的心理状态,真实记录了巴以战争战场的可怕景象。 2、层次结构 一(1-6)细致描绘了战争造成的死寂景象。 (1)对无人区的 总体感受。 死寂笼罩 阒无一人 恐怖基调 (2)无人区的位置和所造成的时间。 (3-6)具体描写死寂景象 (3)静止不动的 空空的房屋 无人碰的橘子 打断无用的电线 往外淌水的龙头 死样寂静 (4)过分紧张的心理-以动写静,反衬 (5)有声的 飞机和高射炮 四处逃窜的羊群 沟里的青蛙 (6)应有而 无有的 小孩的哭声 机器的喧嚣声 人们的笑声 对比 恐怖不安 二(7-17)描写法塔赫突击队员的行动与微妙心理。 ①行动 安闲地聊着天; 不时监视空中,轮班站岗放哨; 战斗、移动、后撤; 老百姓转移; 人们在街道田野不停移动。 ②心理 恐惧 紧张度过好长时间; “抵抗没有用……”; 每张脸上都满是恐惧; 对“我”的劝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