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史第四章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第一节 概述 一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是维新运动的需要 二 国人办报第一次高潮与维新运动同生共荣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一 、康有为,梁启超生平简介 康有为 梁启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又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二《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创办:性质、作用 《中外纪闻》(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张政治报纸,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 强学会的机关报 .p84 《中外纪闻》特点: 1.除论说外还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1896年1月12日出版,上海。P85 办报宗旨:“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 《中外纪闻》、《强学报》等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的“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这些办报活动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的办报骨干,为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全面开展打下了基础,使变法维新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三《时务报》的创办 P87 1896年8月9日创刊,上海。为书本式,一共出了69期。 黄遵宪带头具体筹备,梁启超任总编辑,汪康年任总经理。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变法通议》 《时务报》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 呼吁捍卫民族独立.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四、“设报达聪”论与“耳目喉舌”论的提出 康有为: “设报达聪”,他把报纸的作用归纳为“匡不逮”、“鉴故情”、“知新政”,更为强调报刊的政治作用 。 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一文中把报纸的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 。“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 P129 还把报刊比做人的耳目、喉舌 。“无耳目,无喉舌,是口废疾。其有助于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 五、 时务文体问世 维新派报刊政治家继承王韬报刊政论的传统,在政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半自,有时还夹有口语、俚语及外国语法,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现新思想。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p96 康有为的《京师强学会序》 ,《变法通议》 “时务文体” “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 1、“纵笔所至,略不捡束”; 2、“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 3、“笔锋常带感情”。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覆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特点 1、针对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时务”)有感而发。 2、 打破写作上的清规戒律。 ? 3、 “文条清晰”逻辑性强。 4、文章感情充沛,富有煽动性。 第三节 维新派其它报刊与报人 一、《知新报》 由康有为策划,巨商何廷光出资,1897年2月22日在澳门创刊 .直到1901年2月才自动停刊,它是国内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也是维新派在华南的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P88 内容除了配合《时务报》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敢言《时务报》所不敢言者 。 (二)以沟通中外信息、传播西方科技知识作为重要内容,以“有助于多识” 为己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