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艺美学第一次作业.doc

发布:2017-05-16约8.6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次作业 ?一、论述题 1、中国文论的传统是什么? 如果我们从中国古代传统文艺理论来看,虽然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文论是经验式的、散在的,没有系统的体系的。但它并不是就因此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着潜在的逻辑体系的。一个文学艺术体系大致包含这样几个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这四个要素。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文论大致有下面这样的几个传统: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2)、文学作品本身:深于取象的传统; 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4)、文艺与读者:知人论世与诗无达诂的传统。 1)、文艺与作家:言志、缘情的传统。 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尚书 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所谓言志也主要是对重大的社会政治历史事件和行动所发表的要求、命令、看法和评论,具有极为严肃的意义,还不是我们所说的个人情感的抒发。但是这却奠定了中国文学艺术把文学看作是人自身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自然表达的传统。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觉醒,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开始成为诗歌重要内容。孔子就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把诗同人的个体情感抒发联系起来。而且从《诗经》里大量表现男女爱情的诗歌中更可以看出诗歌所表达的已不全是严肃的政治内容了,而是抒发人们的性情感受了。西汉时的《毛诗序》提出诗者,志之所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之所之”的志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言看成是二而一的东西,正如唐朝孔颖达在〈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所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把抒发个人感情的情”和言说崇高志向的志”合二为一,看成一个东西,言志缘情此后一直以来成为文艺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吟咏性情”成为中国古典文论的基。重情一直是中国文学所强调的传统。正如白居易所言根情、苗言、花声、实意”,要求为时为事而作,不著空文”,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后来汤显祖强调文章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至情,公安派强调独抒性灵”,石涛强调绘画中有我”,都是中国文艺言志缘情传统的体现。 2)、文艺作品自身:深于取象的传统。 中国的文艺理论很早便十分注意语言和人们要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很早便对表达方式有十分自觉的认识和探讨。庄子认为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中介,我们在接受时就应该超越语言,不固着在语言上,而去追寻语言所想要表达的精妙之意。《周易》里的一段话奠定了中国文艺表达方式的基本传统,在《周易 系辞上》中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里明确提出了尽意的不仅仅是语言,比语言更能尽意的还有具体的象”,这种象是具体的感性的,见乃谓之象”,立象以尽意使得中国文艺一开始便十分注意选取意象来表达自己无尽之意,而不是直接用抽象的语言来表达,使作品显得鲜活生动意兴盎然而又含蓄优美。魏晋时期王弼进一步把言、意、象的关系明确化,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意以象著,象以言立”,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明确了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把以象尽意的观念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果说在唐以前评价文艺更多的还主要是文质”、文德”、文华”、文实”等内容、形式上的要求,那么从唐朝开始深远的整体之境”的追求则成了人们对艺术自觉的、主要的要求了。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出日芙蓉比之于‘镂金错采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丰富意蕴从这以后成了中国艺术的一个理想目标。总之一种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的、空灵的无迹可求”的多层次的诗意成了中国诗艺的目标。这样物象含义的多样可能性就显得极其重要,使得人们在对物象选择上更加倾尽心力,使中国文学中的意象无限丰富,无限生动,无限新鲜,而且无限深沉、含蓄和多义,显出中国文艺深于取象的传统。 3)、文艺与世界:重气感物的传统。 文气论是中国文论的又一个传统。在中国,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都被认为是由气”所引起的。《乐记》中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汉代王符《潜夫论》中也说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非气然……气运感动,亦诚大矣。变化之为,何物不能”,把一切万物的生成变化都看成是气”的变化运行,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由于气聚的结果,气聚则生,气散则死”。人也是有气才有生的,王充在《订鬼》中说夫人所以生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人之生也,阴阳气具。故骨肉坚,精气盛”,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且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