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微型热点主题突破 主题十二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 课件(8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主题十二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 [主题解读] 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是历史赋予中国的新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成为中国文化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新的时代高度的重要战略。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重视教育、大力发展科技、倡导科技创新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举措。本主题主要包括古代中国科技的辉煌与落伍、新中国的科技创新、近现代西方的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国古代与近代教育的发展及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阶段及特征等主干知识。 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科技发展、中国古近现代教育的考查,考查科技、教育、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精神诞生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关系等。 [深化拓展] 1.三次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由手工到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资本家依靠收入、资本积累来促进经济增长。 (2)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依托、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 (3)第三次科技革命:利用经济、科技、军事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等,促进经济全球化。 2.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 (1)古代科学技术的萌芽催生古代农业文明:应用数学知识、天文、医学、四大发明等。欧洲处于“黑暗中世纪”时,科技、经济、社会进步受到极大阻碍,四大发明是近代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重要条件。 (2)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引发工业文明:“日心说”动摇了教会观念,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近代科学诞生;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 (3)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迎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空间革命使人类社会日新月异,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科学革命带领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 【考题试解】 (2015·广东文综,38)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世纪后期,神学在西欧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一些新设学校特别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地位明显提高。 ——据《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合理,逻辑清晰)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中世纪后期”“西欧”“注重对学生德智体美的教育”等信息判断;第二小问,紧扣时间“中世纪后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阐述。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从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角度阐述。第(3)问,结合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和表格中课程设置的变化来进行阐述。 答案 (1)思潮:人文主义。 背景:中世纪西欧教育长期被教会垄断;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2)学派:儒家。 原因: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3)变迁: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降,但份量仍很重;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课;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民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