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之文言虚词.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返回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2)连词: ① 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又、并且、而且、不译。②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或不译。③表修饰关系,“地”或不译。④表目的关系。来、用来、以致。 ⑤表因果关系。因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返回 难点:以用来表示原因,译作“因为”或“由于”时,有 时是介词,有时是连词,较难辨别。例句: ①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耶? 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①句中的“以”用在单句中,是表原因的介词,和“一壁之故”组成介宾短语作“欺”的状语。②句中的“以”用在复句中,和“不知忠臣之分”组成表示原因的分句,“以”和后一分句的“故”相关联,“以”是表原因的连词。 介词位居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连词位居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之间;介词去掉,句意难以畅通,连词去掉,句意基本不受影响。 “以”作连词时,连接前后结构相似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修饰关系,还是目的关系,也较难辨别。例句: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②敛赀[zī]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④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募集钱财送他起行 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我与其他四人举着火把进去”,“拥火”是“入”的方式,作状语,因此是修饰关系。 ②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募集钱财来送他起程”表示目的关系。 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该句译为“平坦又近便,游人就多”,“以”译为“又”,连接两个形容词,是并列关系。 ④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五人墓碑记》) 该句译为“呼喊着中丞的名字骂他,谈笑着死去了。” “谈笑”表明“死”的状态,表示修饰关系。 ⑤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该句译为“每个人都恭敬地站着听”,“竦立”是“听”的状语,表示修饰关系。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3)副词: 通“已”。已经、太、甚。 (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 1、路幽昧以险远 2、各各竦立以听 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 4、遂拔以击荆轲 5、杀之以应陈涉 6、属予作文以记之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所谓华山洞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9、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10、我以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