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家庭教育缺失引起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案例研究.doc

发布:2017-12-16约小于1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家庭教育缺失引起农村“留守儿童”不良行为的案例研究 铜山县大许镇西探小学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一个可塑期极强的时期,也是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心理是否健康将会对人未来的身心健全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儿童和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之中,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从儿童到成年人存在着一个“过渡期”,不仅身体的发育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且心理结构变化和特定精神机能的发展也产生人生的飞跃。表现行为偏离和心理障碍的人,大多数是从儿童开始,其心理状态就由于受到了生活环境的不良影响而显得不够正常,后来又因为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培养,致使其心理与行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甚至产生危害他人、危害集体、危害社会的行为倾向,少数人随后还可能走上犯罪道路。 时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这种趋势所带来的影响是各方面的。在有子女的农民工中,只有很少的农民工是把子女带到城市上学,而绝大多数的是把子女留在老家,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叔、伯、姨等,这就产生了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我们在参与大许镇西探小学的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该校地处农村,在校生均为农家子弟。目前,该校共有教学班12个,学生496人,其中留守学生177人,占总学生人数的36%。这就意味着该校36%的农村孩子远离直接监护人,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沉重话题。据调查,该校留守子女的家庭,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更无法在心理上、学习上给予实在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老人过分溺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致使这些“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在生活上缺乏热情和爱心,性格缺失;养成了他们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