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核心突破四 精准翻译句子(一) 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 * * * * * * * * * 核心突破四 精准翻译句子(一) ——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 第五章 专题三 一、翻译基本要求:信、达、雅,重在“信”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本的翻译标准。 掌握关键能力 翻译基本能力要求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1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答案 (2)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了“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答案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边练边悟2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答案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既丢掉了得分点,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文言文中特殊句式须转换成现代汉语句式,这是“达”的要求。 答案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二、翻译基本原则:直译加意译,重在“直译”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便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而且词句的次序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重在‘直译’”,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直译加意译”,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3.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