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的疏通性阅读 专题三 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 核心突破五 精准翻译句子(二).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核心突破五 精准翻译句子(二)
(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符合“信”“直”“境”,落实得分点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这四大知识点。
一、多义实词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具体见后面“四、通假字”)
学习多义实词除了要通过课本、试题及阅读大量积累外,还要注意:
1.寻找义项联系,巧记一词多义
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多义实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识记多义实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找出本义,关键是看该字的造字方法,从其构造的字形上推导出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找到这个“源”,顺“流”而下,就可以发现其他义项的来龙去脉。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ònɡ),如“从弟”。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邑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以……为边邑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陋、见识短浅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粗俗、未开化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轻视、看不起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可从“鄙”的构字法看出。“鄙”为形声字,左声右形,“”放右边,表示“邑”。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鄙”的本义是“边邑”,那么,“边邑”之人大多是“粗俗、未开化”之人;既然是“未开化”,肯定是“见识短浅”之人,“见识短浅之人”一般要被人“轻视、看不起”。
(2)试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台阶
②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拜官授职
③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修治、清理
④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剪梅》)清除、废除、除掉、去掉
⑤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过去、逝去
A.哪个义项是其本义?为什么?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除”是形声字,左形右声,“”放左边,与“小土堆”有关。
B.各义项间有怎样的联系?
答:“除”的本义是“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拜官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修治、清理”“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过去、逝去”了。
2.因文定义,语境推敲
一个实词虽有多个义项,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但在具体、确定的语境中只有一种含义。因此,完全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之间的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都能成为确定其含义的钥匙。
边练边悟1
(1)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墨者有巨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令吏弗诛。腹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取材于《吕氏春秋·去私》)
( )
A.忍耐 B.容忍
C.对……狠心 D.抑制
答案 C
解析 “忍所私以行大义”的意思是墨学大师腹忍痛杀掉自己的儿子来推行大义。这里的“忍”是“忍痛”“对……狠心”的意思。
②祜(指传主羊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送绢偿之。(《晋书·羊祜传》)(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