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整理10第十章 发酵过程的控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十章 发酵过程的控制 10.1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参数 10.2 温度及其控制 10.3 pH的影响及其控制 10.4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与控制 10.5 泡沫的影响及其控制 10.6 发酵终点的判断及不正常发酵的处理 10.7 发酵工艺的研究 第1节 发酵过程中的代谢变化参数 第2节 温度及其控制 1、温度对发酵的影响 对细胞生长的影响:温度升高,从酶反应动力学来看,生长代谢加快,但由于酶很容易热失活,所以高温时菌体易于衰老; 对产物形成的影响:菌体生长速率、呼吸强度和代谢产物形成速率的最适温度往往是不同的;温度升高,一般产物生成提前; 对生物合成的方向的影响:反馈抑制随温度变化而改变; 对发酵液物理性质及溶解氧的影响:影响氧的溶解和传递,影响一些基质的分解,间接影响生物合成。 2、发酵热的产生(p207) 发酵热:发酵过程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包括: 生物热: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的产热 搅拌热:机械搅拌造成的摩擦热 蒸发热:被通气和蒸发水分带走的热量 辐射热:发酵罐罐体向外辐射的热量 显 热:空气流动过程夹带着的热量 Q发酵= Q生物+ Q搅拌- Q蒸发- Q显-Q辐射 3、发酵热的测定 ①通过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和流量测定: Q发酵=G·cw·(t1-t2)/V G—冷却水流量; Cw—水的比热; V—发酵液体积。 ②通过发酵液温度随时间上升的速率测定: Q发酵=(M1c1+ M2c2)·S M1、c1 —发酵液质量、比热; M2、c2 —发酵罐质量、比热; S—温度上升速率。 发酵热在发酵过程中随时间变化。 为使发酵在一定温度下进行, 措施有: 在罐夹层(即夹套)或盘管(即蛇管)内通入冷却水或冰盐水来调节; 在发酵前期或种子罐是通热水保温。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 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与控制的一般原则 接种后发酵温度有下降趋势,此时可适当升高温度,以利于孢子萌发和菌体的生长繁殖; 待发酵液温度开始上升后,应保持在菌体的最适生长温度; 到主发酵旺盛阶段,温度应控制在比最适生长温度低些,即代谢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 到发酵后期,温度下降,此时适当升温可提高产量。 选择是相对的,要考虑培养基成分、浓度;溶氧(温升氧降);生长阶段;培养条件等。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最适温度选择 最适温度分最适生长温度和最适产物合成温度,两者往往不同,各阶段可用不同温度。 如:青霉素分别为: 30℃和 24.7 ℃。 青霉素发酵的温度控制 0-5h:30°C 6-35h:25°C 36-85h:20°C 86-125h:25°C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发酵温度控制 进行温度控制时应考虑的因素: 不同菌种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和生产特性 参考其它发酵条件(通气、培养基成分和浓度、pH值等)。如通气条件差时,则最适发酵温度比通气良好时低。 4、最适温度选择与发酵温度控制—发酵温度控制 温度控制的方法: 冷却是主要的方法,通常是利用发酵罐的热交换装置进行降温,如果气温较高,冷却水温度也较高时,多采用冷媒(盐水)进行降温。 发酵罐的热交换装置: 罐外夹套 罐内蛇管、列管 第3节 pH的影响及其控制 1、 pH对发酵的影响 微生物生长最适pH值范围 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最适生长的pH值。 细菌6.5-7.5; 放线菌6.5-8.0; 霉菌4.0-5.8; 酵母菌3.8-6.0 产物形成最适pH值范围 微生物的生长和产物形成的最适pH值往往不同。 少数一致,大多不同; 有的偏高,有的偏低。 pH值影响微生物生长繁殖和代谢的原因 2、影响发酵pH的因素 影响pH值的因素:培养基成份、微生物代谢特性决定发酵过程的pH变化。(综合反映) 微生物改变培养液pH以适合自身生长的能力很强。 发酵液的实际pH是“成分”和“途径”的统一。 此外,通气状况的变化,菌体自溶和杂菌污染都可能引起发酵液pH的变化。 生理碱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导致pH上升(碱性物质生成或酸性物质消耗)的物质。 如:有机氮源,硝酸盐,有机酸 (产NH3、NaOH) 生理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谢后,导致pH下降(酸性物质生成或碱性物质消耗)的物质。 如:糖类(产有机酸),脂肪(产脂肪酸),铵盐 (氧化产硫酸)。 3、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 最适pH的选择和调节的原则: 既有利于菌体的生长繁殖,又可最大限度的获得高产。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在发酵过程中随时检查pH 值的变化,选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 3、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