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doc

发布:2018-01-27约2.9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心理状态分析与护理 新疆兵团第四师六十六团医院 835219 【摘要】目的:对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于2013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科病人88例,并随机分为参照组(43例)和实验组(45例),对分别应用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SDS 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40.03plusmn;2.46)分 vs.(49.57plusmn;3.36)分],HAMD 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10.33plusmn;2.05)分 vs.(16.88plusmn;2.97)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精神科病人;住院期间;心理状态;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449-01 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精神和心理变得越来越脆弱,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近几年呈现出大幅度上升的增长趋势,并且目前该病已经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1]。本院将心理护理应用于2013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科病人中,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1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精神科病人88例,其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的人数分别是50例和38例;年龄最小的患者和年龄最大的患者分别为25岁和63岁,中位年龄:(41.52plusmn;3.67)岁;26例患者为心理障碍,20例患者为精神分裂,35例患者为焦虑症,7例患者为其他精神疾病。通过掷币法将以上患者根据随机双盲原则随机分为参照组(43例)和实验组(45例),上述基本资料经检验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为Pgt;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参照组的43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对患者通过口头宣教的方式介绍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的紧张感和对环境的陌生感得以消除,保持病房内的空气质量以及温馨、舒适,给予患者常规的病情监测、用药指导、日常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实验组的45例患者除接受上述护理措施外还应用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的心理状态来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具体如下: 1.2.1 否认反抗期 很多患者在发病时无法对自我健康状况进行正确的评估,并且会对治疗、护理工作采取反抗手段,以害怕住院、拒绝服药以及私自外出等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形式。护理人员应该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使患者的接触和活动范围扩大,但是要注意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加强与患者的情感交流,增强患者的依赖感和信任感[2]。 1.2.2 动摇缓解期 这一时期的患者开始回忆疾病过程,并且会怀疑所处的位置和环境,虽然能够勉强接受治疗,但是会出现一定的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让患者明确自己的身份是病人,要通过温和的态度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等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积极与患者家属等沟通并取得其配合。 1.2.3 忧郁好转期 这一时期的患者开始慢慢恢复自知力,因此会对自己的病情、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等进行理智的分析和另加,但是由于心理活动较单调因此会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焦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引导患者倾诉不良情绪,并耐心、详细地解答患者的疑虑,提供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引导患者进行自我设计。 1.2.4 自我设计期 该类患者的精神症状基本或全部消失,只需要进行维持治疗以及巩固治疗,但是这一时期的患者情感不丰富,精神状态也没有很好的恢复,存在激烈的内心斗争、矛盾心境等情况。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家庭状况、心理状态、病情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尽量避免环境、噪音等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对患者的发病规律进行总结并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病情防护知识等[3]。 1.3 统计学分析 本文所得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 ”表示正态计量资料,2组采用t检验来进行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hi;2检验来进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Plt;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前参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SDS评分比较[(60.19plusmn;3.19)分 vs.(60.23pl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