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议语文教学中荣辱观教育.doc

发布:2017-06-09约4.12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议语文教学中的荣辱观教育 来源: 网络 ????发布时间: 2008-12-19 ????编辑: 蒋莉 [ 我来纠错 ]?[ 我来说两句(0) ] [字号:大 中 小]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传授,还要根据教材特点,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 06年3月4日 ,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践行“八荣八耻”。胡锦涛同志的精辟概括,不仅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实现“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更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 语文教学中的荣辱观教育渗透不能靠单纯的说教和形式化的活动,也不能机械地贴上荣辱观教育的标签,更不能在语文教学活动之后赘上荣辱观教育的尾巴。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荣辱观教育呢?笔者以为,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 深刻认识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意义。 ??? 只有准确地把准脉,才能开好方。当今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的紧要关头,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多媒体声色的冲击更使许多学生无法自控以致无法自拔,正义、道德、理智、诚信 ……早已抛之脑后,自私、任性、叛逆、脆弱……在无限的伸展。有人荣辱颠倒,有人不以荣为荣,有人不以耻为耻……大手大脚,一身名牌者有之;消极懒惰,不肯做作业者有之,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者有之……种种现状令人堪忧。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他们的价值观如何,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要成才必须先立德,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就必须结合自身时代性强、教育性强的有利特点,自觉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叶圣 陶老 先生早就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 ① 著名学者冯英子也说过这样一段话:“……学什么,做一篇文章,写一个报告,起草一份电报,译一篇古文,实际上这些都不是当务之急,最最重要的,却是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②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 ③ 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语 文 老师,都应该立足这一高度,以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把握时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 ???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渗透荣辱观教育的内容 ???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定的,其中不乏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内容。但语文教材毕竟不是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教材,不是那样直白和露骨,那样一目了然,需要我们去挖掘,去筛选,将其中的内涵拓展起来。要知道,不同时代、不同民族、持有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们,其荣辱观是不同的,你这样理解,他那样理解。青少年由于年龄小,经历少,一份很好的教材摆在面前,但他们也往往辨别不清,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很好引导。 ??? 纵览初中语文教科书,可以渗透荣辱观教育的内容并不少,这里仅以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 ??? 像第三单元的课文《春》《济南的冬天》等描绘了祖国河山的美景,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我的信念》《行道树》可对学生进行服务人民教育;第四单元的课文《化石吟》《月亮上的足迹》等可用来对学生进行崇尚科学教育;《陈太丘与友期》《皇帝的新装》等课文可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可以说“八荣八耻”大部分涵盖其中,有的一篇课文,本身就可以渗透几荣几耻,如《论语十则》《爱的教育》。只要我们很好把握,有机结合,巧妙渗透,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 精心组织渗透荣辱观教育的语文实践活动 1.阅读教学----全方位渗透 ???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体部分,也是渗透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阅读教学内容广泛,包罗万象,教材涉及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所以我们在渗透荣辱观教育时,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类议论文,道理比较抽象,我们在教学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选择一些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在感知这种爱国精神的同时,更受到感性形象的感染。如《看云识天气》、《化石吟》等科普类文章主要饱含智育因素,可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穿插图片、数据等资料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课文中大量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可侧重朗读,加强对感性形象的领悟启迪,通过其中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语言美的丰富素材,领悟作者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念,净化其道德情感。如《芦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