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 其他研究方法c.ppt

发布:2017-09-06约5.22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教育研究的其它方法 主要内容 实验法 行动研究 第一节 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概述 (一)教育实验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着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人为地控制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并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特点: 1)因果关系的探讨 2)自变量的操作 3)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主要功能 1. 检验、修正和完善教育理论 2. 促进教育实践的改革与发展 3. 为新的科学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三)教育实验的类型 1. 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1)实验室实验。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在经过专门设计的、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实验。 (2)自然实验。是指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按照实验研究的目的,适当控制某些无关变量,有计划地变更某些条件(自变量),以便观察或测试研究对象发生的变化(因变量)。 2. 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试验 (1)探索性实验。是以发现规律为目标的,它旨在探索研究对象的因果关系,尝试发现某种规律或理论。 (2)验证性实验。是以验证已有的结论为目的的,对已取得的认识成果的检验、修订和完善。 3. 单因素与多因素实验 (1)单因素实验是指同一实验中只操纵一个自变量的实验。 (2)多因素实验是指同一实验中需要操纵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 4. 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实验 (1)前实验。不能随机分派被试,无控制无关干扰因素的措施。(无法证明因果关系) (2)准实验。不能随机分派被试,只能按现存班级或群组进行实验;不能完全控制无关因素。 (3)真实验。是指能随机抽取和分派被试,保证各组等质;系统操纵自变量,完全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三) 实验设计中的效度 实验研究的效度就是指实验设计能够回答要研究的问题的程度。它包括两种方式: 1. 内部效度 (internal validity) 内在效度就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自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影响的真正程度。实验内在效度,取决于对无关变量的控制程度。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1)偶然事件 2)成熟、时间在被试身上发挥的作用 3)测验,一次测验对随后另一次测验的影响 4)测量手段,测量手段不统一会产生错误的结果 5)统计回归 6)被试选择差异 7)被试的中途退出 8)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 2. 外部效度 (external validity) 外在效度指结果能被推广到的人群和条件的程度(概括性和代表性)。 影响因素: 1) 前测的作用 2)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3)实验安排的副效应(霍桑效应) 4)多重处理的干扰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 假设的形成和表述 1. 说明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的关系 2. 有理论或事实依据 3. 可以检验 4. 直接明了 (二) 变量分析及其控制 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也叫实验变量、刺激变量或输入变量,是实验前假定它存在的因果关系中的原因变量,即可操纵的教育影响。 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 又称效果变量、输出变量,它是实验前假定存在的因果关系中的结果变量,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 控制变量(control variable),是研究者需要消除或使之成为对因变量不产生影响效应的因素。 无关变量(extraneous variable), 是指那些与实验目的无关、不能控制、但又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观测因变量。 (三) 操作定义 对事物概念的一种严格的规定, 目的是使变量具体化。 如 “小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的界定可以是: 艾伟、杨清编制的“默读诊断测验”的得分 (四) 被试的选取和分配 鉴于教育实验难于随机选择分配,要尽量创造“等组”。 (五) 实验的组织和实测 1. 组织 1) 单组实验 向一组对象施加一个或数个不同的自变量, 然后测量其发生的变化。 2) 等组实验 选择两条件相等的组,既实验组和对照组, 对两组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处理, 然后比较两组实验结果,得出研究结论。 3) 轮组实验 选择两组研究对象, 将不同的自变量轮流施于两组,然后根据每一自变量所产生的影响总和, 来比较、确定实验结论。 2. 实验的施测 前测: 1) 必须测出实验所研究的特质 2) 测验要客观, 尽量标准化 3) 避免暗示 后测: 1) 要在停止实施实验变量后立即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