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客体关系理论(objectrelationstheory).ppt

发布:2017-02-25约8.22千字共6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二、客體關係理論基本論點 1.客體關係理論主張:人類行為的原動力在於「尋求關係的建立」。 2.個體在早期與重要他人的互動經驗(尤其是與照顧者之間的互動經驗)是個人的自我概念、對他人的心理意象、情緒發展與親密關係發展的基礎。 3.早期的親子互動型態對於個人生命腳本的發展具關鍵性的影響,且會在日後的親密關係中重現。 4.語言發展前的幼兒,其生命經驗並不是空白的。亦即:凡經驗過必留下記憶。 ? 一、前言: 客體關係理論學者主張人類行為的動力源自「客體的尋求(object seeking)」,亦即:人類關係的發展,而非如Freud所強調的「快樂的尋求」 * 客體表徵 (object representation) --- 個體對重要客體(母親)的內化映像。 內在客體則是指屬於這些人物、地方、東西的想法、幻想或記憶。 * 內化 (internalization)---個體將外 在的客體加以內攝而成內在的認知表徵 或映像(internal image)。 * 投射:當一個人把自體不想要的那一部份歸因到另一個人身上。(把問題外在化,而不是承認自己的問題) ex: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把想要的特 質投射到別一個人身上。 * 內攝的客體可以成為客體影像。先前內攝的客體影像中,有價值的性質會被歸屬於自體影像。 * 投射認同:自體的一部份先投射到客體 ,再企圖控制客體上被投射的部份,透露出其察覺到倍投射的部份其實是他的。 ex:F.Y.覺得想要忽略其他人。他把這部份的性質歸於他的丈夫與治療者,這是種投射。然後她重新認同她自己投射的部份並且說她真的覺得想要忽略他人,只因為別人都忽略她。這種過程是投射認同。 早期客體關係的發展與影響 早期的親子互動關係 ?內化的客體關係 ?形成個人的生命腳 本與情緒反應模式 ?重現於今日的人際 關 係 *自體─客體(self─object) 客體關係是自體與內在客體或外在客體之間的互動。自體表象(self─representations)和客體表徵並不會單獨存在,而是以一種稱為「客體關係單元」 的關係存在。其間有一個趨力(drive)或情感來連結,比如說愛或恨、飢餓或飽足。 * 最早的客體關係單元是一個共生的自體─客體。共生指的是自體無法擺脫的混合著客體;即是自我界限模糊化,一個模糊的自體感和客體感,以及一個強烈的感覺,如此形成了共生的客體關係單元。 很多邊緣型病人有強烈的全好(all good)和全壞(all bad)的客體關係。 EX:以灰姑娘的故事為例,灰姑娘遭受到早期喪母產生的心理剝奪。導致灰姑娘她把某些女性理想化all good(譬如她那仙女般的教母),而視其他女性為“全壞”的(all bad )(如她的繼妹和繼母)。灰姑娘尋求該一客體正反應出她的缺乏自我價值感以及她需要被這樣的一個理想化客體所肯定的需求。 一個建立在扭曲的內在自身及他者影像之上的婚姻,一旦她要面對把王子視為具有人性缺點的真實人物時,勢必會產生問題。 發展出完整的客體 自我終究會整合自體表象好與壞的部份。當全好與全壞的客體影像被放在一起,就稱為它發展出客體恆久性。同時,全好與全壞的自體影像聚合在一起,所以認同得以穩固下來。我們可以認為自己基本上是善良的,不過我們也承認會有些比較不好的特質。同樣的,我們感受到客體基本上是好的,不過也同時會有不好的部份。這個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由於這種新的整合,而使分裂的客體關係讓位給完整的客體關係。 1.Freud --- 客體關係理論之父 ---從本能論的觀點說明object 的定義與特性:「可以作為個體libido灌注的對象,包括任何人或事物。」 --- 本能/驅力的四個要素:衝動能量、來源、目標和客體。 2.Klein --- 1882-1960 客體關係理論之母 (4)嬰兒早期的傾向和他們所偏愛的客體建立關係?不實際的、幻想的內在世界的發展?影響了後來的人際關係。 (5)理論的焦點 --- 將心理分析理論中以器官為基礎的發展階段轉移到強調個體在人際關係發展中早期幻想角色的重要性。 3.Margaret Mahler --- 「個體的心理的誕生」 客體關係理論與Freud理論的差別 1.客體關係理論較少強調生物本能的驅力而較著重於人際間關係模式的一致性。 根據Freud的觀點,驅力的客體指的是任何人,或一個人的某一部份,或者是事物,藉由這些人或事物可使得驅力的目標獲得滿足(即可作為libido的灌注的對象)。 何謂客體(object)? □ Klein和其他的客體關係理論學者就以Freud的這個基本假設來推測早期嬰兒和母親或母親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