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我之间客体关系理论实务.pdf

发布:2018-03-07约25.41万字共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部分 自体、客体和自我 简介 爱人、朋友、敌人之外,我们还拥有一些更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不只是一 些静止的影像(static images ),不论是对于别人的关系或是对自己的感受而言, 他们都有很强大的影响力。其实身边的人可以影响我们自己的内在。有关这些内、 外在关系的探讨逐渐茁壮形成了这个知识体系,叫做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 发展上,我们来自一个未分化的状态 (undifferentiated state )。一开始,我们 并没有能力去把自己和环境区分开来。后来,我们才在与照顾者(父母)的关系 里逐渐认识自己。我们那时没有办法想象自己真实的存在(very existence )其实 和那些我们依靠着的人是分开的。我们必须得从照顾者的爱和养育里去取得勇气, 因为孤单和渺小是那么令人害怕。为了要保护这个自体——父母关系(self-parent relationship ),我们开始把遇到的困难全部归罪到这个自体——父母关系之外。 一直要等到后来拥有了足够的关怀以后,我们才变得够强、够自信来接受自己的 软弱,接受“成为自己”的渴望,并且能够去照顾别人。 从生命早期到整个成人期,这个过程都一直持续着。我们接受各种关系的各 个面向(aspects ),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也会把自己的各个面向和过去积累的 内在关系归因到外在的人事物。当我们精神健康时,这个过程都会一直持续下去。 当有精神疾病的时候,这个内化(internalizing )和外化(externalizing )的机 制便会现在重复或极端的形式里。有些人会对遇到的每一个人,重演(reenact ) 过去的内在关系,不管别人的意向如何。另外一些人则是将自己完全封闭(isolate ) 起来,无法和别人发生任何关系也无法照顾别人;他们就这样被关在自己的内在 经验里。也有许多人是那么容易受影响,不论遇到谁,都学人家的特质,自己就 像是个善变的人。他们从来没办法建立一个稳定的认同(stable identity)或稳定 的自体(stable self )。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健康儿童、健康成人以及病人的内在和外在关系。过 去的三十年间,客体关系理论研究者将一股新的生命力注入精神分析领域之中。 这个理论的概念因为它的即时性 (immediacy )和可用性(usefulness )而引人注 目,不只是精神分析而已,连心理治疗、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和医院管理也收到 普遍的影响。 如同其他的领域一般,精神医疗的临床工作者之间也有一些竞争。这些竞争 者将客体关系理论称作一个新学派或是一个异端学说,而助长了它的分裂。同样 的,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 )也曾经一度被视为异端,现在的自体心理学 (self psychology)还常常会被说成偏离主流。有一些临床工作者甚至宣称客体 关系理论根本不是新创,只不过是一部分就有理论的重组和推敲罢了。 知识不能被拥有、被控制、被贬抑分裂组织,当然也不可能在任何学科或流 派的范围中被干干净净地保存起来。和别的知识体系一样,客体关系理论只是一 组值得我们来一起思考的想法(a set of ideas to be considered )。目前这一股探讨 1 人际和内心功能的风潮,主要集中在自体(self )和客体(object )的概念上。客 体关系理论也就从自体和客体这些基本概念中逐渐开展。在一部中,我也讨论到 自我(ego ),它整合(integrate )、分化(differentiate )我们内在与外在的自体和 客体经验(self and object experiences )。 1 客体 客体(object ),是指一个被爱着或被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 (fantasy )。有些人认为,用客体这个字实在没有味道也不够精确,用来指称人 更是抹杀人性。不过,这个字还是持续被广泛使用着。 这个术语是Freud (1905a)引介的。在《性学三论》(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中,他对性倒错(perversions )有一番研究。他发现人们可以和一 个客体(比如是鞋子或靴子之类的东西)发生关系,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