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唾液腺肿瘤.ppt

发布:2017-01-30约2.45千字共3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发病率:0.15-1.6/10万 构成比:占全身除皮肤外良、恶性肿瘤的5% 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32.9% 腮腺肿瘤 ——80% 下颌下腺肿瘤——10% 舌下腺肿瘤 —— 1% 小唾液腺肿瘤 ——9% 多原发肿瘤以腮腺常见,多为沃辛瘤,其次为多形性腺瘤,恶性少见。 年龄差异 成人唾液腺肿瘤良性多于恶性 儿童唾液腺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性别差异 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女性略多于男性 沃辛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发病率约为6:1 有些低度恶性肿瘤在早期也可呈良性表现,且病程较长,易与良性肿瘤相混淆。 80%位于腮腺浅叶; 耳垂下、耳前区或腮腺后下部的肿块; 良性肿瘤:活动度较好,无面瘫症状; 恶性肿瘤:活动度较差,可以有表面溃破、面瘫、张口受限等症状,少数可出现颈淋巴结肿大; 腮腺深叶肿瘤突向咽侧时,可表现为咽侧膨隆或软腭肿胀; 位于下颌支后缘与乳突间的腮腺肿瘤,如不能活动,不能视为恶性诊断依据; 发生于副腮腺的肿瘤,可表现为颧弓下方的颊部肿块。 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 恶性肿瘤,有的可以面瘫为主诉就诊。 低度恶性或体积很大的良性肿瘤,不出现面瘫症状。 下颌下三角区肿块; 良性肿瘤:一般无自觉症状; 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可出现 舌痛或舌麻木;侵犯舌下神经, 可出现舌运动受限,伸舌偏向患 侧;侵犯颌骨与皮肤,出现周围 组织粘连紧密;部分可出现颈淋 巴结肿大。 常无自觉症状; 舌痛或舌麻木,或舌运动受限; 舌下腺硬性肿块,可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而不活动,口底黏膜常完整。 一般发生于一侧腭后部及软硬腭交界区; 肿瘤固定,不能以活动度来判断其良恶性; 恶性肿瘤,如腺样囊性癌,可伴有疼痛或烧灼感,还可伴眶下区或上唇麻木;如侵及翼肌,可致张口困难。 较大的腭部肿瘤,向口腔内突出生长者,可充满口腔,影响进食; 良性肿瘤对腭骨及牙槽突产生压迫性吸收,恶性肿瘤对骨质呈侵蚀性破坏。 几乎100%为恶性; 以黏液表皮样癌多见; 易被误诊为黏液囊肿、冠周炎或骨髓炎。 多见于舌根部,以恶性肿瘤多见; 疼痛、异物感及吞咽障碍; 表面黏膜完整; 因部位较靠后,不易早期发现,初次发现即为晚期肿瘤; 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 远处转移。 表现为界限较清楚的肿块; 较少见,上唇明显多于下唇; 多为良性肿瘤,基底细胞腺瘤或管状腺瘤; 几乎所有的上唇唾液腺肿瘤均为良性,下唇恶性肿瘤比例较高。 临床诊断: 病史采集+临床检查 初步判断肿瘤性质 影像学检查: B超——判断有无占位性病变及大小,估计大致的性质; CT——确定肿瘤的部位及与周围组织包括重要血管间的 关系; 99mTc核素显像——对沃辛瘤有较高诊断价值,“热结节”。 腮腺和下颌下腺肿瘤禁忌做活检! 按组织学分类:(WHO,2005) 按生物学行为分类:(恶性肿瘤) ①高度恶性肿瘤: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率较高,易复发,预后较差 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唾液腺导管癌、非特异性腺 癌、鳞状细胞癌、肌上皮癌、嗜酸性粒细胞腺癌、未分化癌等。 ②低度恶性肿瘤: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率较低,可复发,预后相对较佳 腺泡细胞癌、高分化粘液表皮样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 肌皮癌等。 ③中度恶性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基底细胞腺癌、乳头状囊腺癌、癌在多形性腺瘤中等。 1. 手术治疗 是治疗唾液腺肿瘤的主要手段; 切除肿瘤及周边部分甚至整个腺体; 腮腺浅叶肿瘤需切除部分浅叶组织或全部浅叶,而深叶肿瘤则需同时摘除腮腺深叶; 除高度恶性肿瘤外,原则上需要保留面神经; 一般仅行治疗性颈淋巴清扫术; 腭部的恶性肿瘤,需同时行上颌骨部分切除; 腺样囊性癌,术中需冰冻活检,检查明确神经受侵情况。 2. 放疗 外放疗、125I组织内放疗 唾液腺恶性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单纯放疗很难达到根治目的; 但对于某些肿瘤,术后结合放疗可以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①腺样囊性癌;②其他高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不彻底、有肿瘤残存者;③肿瘤与面神经粘连,保留面神经而存在肿瘤残余者。 3. 化疗 唾液腺恶性肿瘤可发生远处转移,特别是腺样囊性癌和导管癌,远处转移率可达40%以上,术后还需辅助化疗加以预防; 目前尚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化疗药物。 唾液腺恶性肿瘤的患者治疗后的近期生存率较高,但远期生存率持续下降,其观察时间应该较鳞癌的观察时间延长。 治疗 预后 谢 谢 唾液腺肿瘤 发病情况 发病情况 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腮腺 25% 75% 下颌下腺 40% 60% 舌下腺 90% 10% 小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