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艰辛之路——中国品牌意识发展历程.doc

发布:2017-06-10约1.32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艰辛之路——中国品牌意识 任何一件商品,其实质价值等于交易价格加上使用价值。手机,是我们每天都必用的工具,它的使用价值接近于近视者眼镜,甚至相差无几。以月入5000大洋左右的年青一代来说,多数人会认为花4000元买一部高端智能手机()是昂贵的,但手机智能化已是大势所趋,其广泛的用途和丰富的趣味实在是让人无法拒绝,思前想后,还是买一部元的吧,功能款式大同小异,就是软硬件眼下品牌热,各商家为了宣传自己的品牌不惜血本的广告投资,不仅乐坏了媒体,影响着市场,也增强了消费者的品牌意识。 早在唐代的中国,茶叶、丝绸以及瓷器的产量颇丰,不仅远远满足了当时国内市场的需求,而且还有大量库存。于是,一批就带着多余的茶叶、丝绸、瓷器四处寻找买家,开展了早期的商品贸易活动。他们从首都长安出发,有的南下,有的北上,有的往东,有的西去,可到最后,只有西去的、南下的商人,将所带的商品销售殆尽,其他两路则无功而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以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及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商品贸易路线。源源不断销往波斯、罗马、天竺的茶叶、丝绸和瓷器,并没有标注商标,只是笼统的以茶叶、丝绸、瓷器这些集合名词相称明朝后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湖州等地,出现了一些手工业品,这些手工业品往往会署上制造者的姓名,如张明岐的手炉、时大彬的紫砂,充斥着国内市场,这的品牌。可不幸的是,随着明朝的灭亡,清朝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也随着夭折。直到年间,随着外国的不断入侵,资本主义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为了更好地区分商品,中国人的品牌意识才再一次出现,只不过这一次,各大品牌,比如狗不理包子泥人张泥塑等。   中国人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意识,形成于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实业与品牌。当时许多轻工业制造商,为了把自己的产品与洋货区分开,便开始为自己的企业、自己的产品起个响亮的名字,像上海振泰纱厂、无锡保兴面粉厂、上海荧昌火柴厂等,都是那时候出现的。很显然,这次很多工厂以及产品,既没有使用人的姓名,也没有用诨号,表明了品牌意识的真正形成。解放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使得原先的一些品牌消失了。直到上个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要进行国际贸易,但商品没有商标是不能出口的,于是“红旗”、“宇宙”、“蓝天”、“白云”、“东风”等,一些云淡风轻的词语被标在产品上,就成了一个个商标。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品牌意识的淡漠。   今天我们看到的人们浓郁的品牌意识,还要源于“李宁”这个品牌。1989年,李宁获得世界冠军退役后,就专注于运动服装设计,并把自己的名字绣在衣服上。在李宁的牌子上市时,人们大多穿着没有标牌的蓝绿色中山装,自然对这个衣服上绣着人名的服饰感到怪怪的,并不十分乐意购买。直到人们一点点地认识到,身上穿的皮尔卡丹,路上行驶的福特轿车等,都是人名时,才勉强接受了李宁这个品牌,从而制造了李宁的商业神话。李宁品牌热,更是激起了企业家用自己名字作为商标的念头。   中国人的品牌意识从明朝萌芽,直到四百余年后的今天才得以广泛形成,这个速度实在是慢了点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